小檗碱通过抑制脂肪酸摄取降低小鼠原代肝细胞脂质沉积

被引:11
作者
俞牧雨 [1 ]
米日阿依阿里木江 [1 ]
刘威 [2 ]
殷峻 [1 ]
机构
[1]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上海市糖尿病重点实验室,上海市糖尿病临床医学中心,上海市代谢病临床医学中心
[2]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科
关键词
小檗碱; 脂肪酸摄取; 小鼠原代肝细胞; 脂质沉积; 电子传递链复合物I; 磷酸腺苷活化蛋白激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285.5 [中药实验药理];
学科分类号
1008 ;
摘要
目的观察小檗碱对小鼠原代肝细胞脂质沉积的影响及其是否依赖于磷酸腺苷活化蛋白激酶(adenosine 5'-monophosphate-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通路,探讨小檗碱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白蛋白偶联的油酸(OA)孵育小鼠原代肝细胞,确定OA诱导脂肪变的具体浓度,同时以二甲双胍为阳性对照,给予小檗碱处理24 h,乳酸脱氢酶(LDH)试剂盒检测确定小檗碱的安全剂量;油红染色定性判断细胞内脂质水平;酶法定量检测细胞内甘油三酯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AMPK以及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磷酸化水平。AMPK的特异性阻断剂Compound C(CC)孵育原代肝细胞1 h后,再用小檗碱处理细胞24 h,油红染色及甘油三酯检测判断AMPK被抑制时小檗碱对脂质沉积的作用。生化分析仪检测OA组、小檗碱组、鱼藤酮(线粒体复合物I抑制剂)组细胞上清液中脂肪酸的含量,观察细胞对脂肪酸的摄取情况与复合物I抑制之间的关系。结果小檗碱在无细胞毒性的剂量下可明显降低小鼠原代肝细胞中油酸所致脂质沉积。同时,小檗碱可使AMPK及ACC的磷酸化水平增加。此外,在加入CC即AMPK活性被抑制的情况下,小檗碱降低肝细胞脂质沉积的作用不受影响。小檗碱和鱼藤酮分别使肝细胞的油酸摄取减少约31.2%和23.6%。结论小檗碱通过抑制电子传递链线粒体复合物I抑制脂肪酸摄取,进而降低小鼠原代肝细胞脂质沉积,这一作用并不依赖于AMPK通路。
引用
收藏
页码:337 / 342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粗壮女贞总苷降脂作用及其基于AMPK通路的降脂作用机制研究 [J].
孙乐 ;
贺震旦 ;
杨润梅 ;
高南南 ;
许利嘉 ;
金文 .
中国药理学通报, 2017, (08) :1073-1079
[2]   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调节糖脂代谢的研究进展 [J].
俞牧雨 ;
殷峻 .
山东医药, 2017, (01) :109-111
[3]   HepG2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建立及盐酸小檗碱改善胰岛素抵抗的实验研究 [J].
龚菂 ;
李芬 ;
邹欣 ;
王定坤 ;
陆付耳 ;
王开富 .
中国药理学通报, 2016, 32 (12) :1750-1754
[4]   二甲双胍抑制SREBP-1c改善高脂诱导的骨骼肌胰岛素抵抗 [J].
吴文君 ;
汤孙寅炎 ;
时俊锋 ;
尹雯雯 ;
曹殊 ;
朱大龙 ;
毕艳 .
中国药理学通报, 2016, 32 (01) :55-59
[5]   小檗碱的降糖作用独立于AMPK的信号通路 [J].
肖元元 ;
徐淼 ;
殷峻 ;
沈丽 ;
魏丽 .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14, 13 (11) :847-851
[6]   小檗碱对实验大鼠糖脂代谢的影响 [J].
殷峻 ;
陈名道 ;
唐金凤 ;
李凤英 ;
周丽斌 ;
杨颖 ;
陈家伦 .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04, (03) :64-67
[7]   Metformin inhibits hepatic gluconeogenesis in mice independently of the LKB1/AMPK pathway via a decrease in hepatic energy state [J].
Foretz, Marc ;
Hebrard, Sophie ;
Leclerc, Jocelyne ;
Zarrinpashneh, Elham ;
Soty, Maud ;
Mithieux, Gilles ;
Sakamoto, Kei ;
Andreelli, Fabrizio ;
Viollet, Benoit .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2010, 120 (07) :2355-2369
[8]   Effects of berberine on glucose metabolism in vitro [J].
Yin, J ;
Hu, RM ;
Chen, MD ;
Tang, JF ;
Li, FY ;
Yang, Y ;
Chen, JL .
METABOLISM-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2002, 51 (11) :1439-1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