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现代新儒学和后现代主义思潮

被引:27
作者
衣俊卿
机构
[1] 黑龙江大学哲学系
关键词
中华人民共和国; 新儒学; 主体性; 文化思潮; 现代文化精神;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B26 [现代哲学(1919年~)];
学科分类号
010102 ;
摘要
本文认为,现代新儒学和后现代主义均以批判、修正发达工业社会的弊端和现代化的负面效应为立足点,分别从前现代和后现代的视角消解现代性;这两种文化思潮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对接和联姻在客观上阻碍着中国现代文化精神的生成,必须从总体上拒绝现代新儒学和后现代主义的文化精神;中国无法避开现代化而进入世界历史进程,中国的首要问题是加速现代化,而不是医治现代化过分发达导致的弊端。
引用
收藏
页码:8 / 12+80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国粹·复古·文化──评一种值得注意的思想倾向 [J].
罗卜 .
哲学研究, 1994, (06) :33-36
[2]   中国传统哲学与西方后现代主义哲学 [J].
张世英 .
社会科学战线, 1994, (02) :94-99
[3]   西方后现代主义与中国儒家哲学 [J].
梁燕城 .
社会科学战线, 1994, (02) :82-93
[4]   后现代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终结 [J].
赵敦华 ;
江立成 .
哲学研究, 1994, (01) :64-72
[5]   后现代主义文化与价值反思 [J].
王岳川 .
文艺研究, 1993, (01) :44-46
[6]   后现代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 [J].
陶东风 .
文艺研究, 1993, (01) :53-55
[7]   评现代中国的文化重构论 [J].
李宗桂 .
学习与探索, 1992, (05) :52-62
[8]   儒学的现代化问题 [J].
汤一介 .
天津社会科学, 1991, (02) :45-49
[9]   创造性再生: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地位 [J].
王沪宁 .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1, (03) :6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