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粒级黄土-古土壤中碳酸盐碳氧稳定同位素组成及其古环境意义

被引:25
作者
盛雪芬
陈骏
杨杰东
季峻峰
陈旸
机构
[1]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表生地球化学研究所成矿作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2] 南京大学现代分析中心
[3]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表生地球化学研究所成矿作用国家重点实验
关键词
黄土; 原生碳酸盐; 次生碳酸盐; 分粒级; 碳氧同位素组成;
D O I
10.19700/j.0379-1726.2002.02.001
中图分类号
P597 [同位素地质学与地质年代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从黄土高原中部洛川和环县两个剖面选取若干黄土和古土壤样品,分为三种粒级(>45μm、2~45μm、<2μm),挑出>45μm粒级中的根状结核与蜗牛壳化石碎片,分别测定δ13C和δ18O值。结果显示,两个剖面不同粒级组分的δ13C和δ18O值表现出相似的分布规律。洛川剖面的根状结核和蜗牛壳与分粒级样品中的<2μm粒级中碳酸盐的δ13C和δ18O值最为接近,处于相同的区域内;而>45μm粒级中的δ13C和δ18O值与其他样品有明显的差别。因此,可以认为黄土-古土壤中<2μm粒级中所含的碳酸盐可代表成壤碳酸盐,其蕴涵的地球化学信息可用以重建成壤时的古气候和古环境条件。
引用
收藏
页码:105 / 112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8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