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东部三叠纪火山岩的形成和演化

被引:1
作者
彭勇民
潘桂棠
罗建宁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
关键词
弧-盆体系; 滞后型弧火山岩; 碰撞型火山岩; 三叠纪; 西藏东部;
D O I
10.16509/j.georeview.1999.s1.013
中图分类号
P588.14 [喷出岩(火山岩)];
学科分类号
070901 ;
摘要
西藏东部昌都地区的三叠纪弧-盆体系格局很清晰,三叠纪时弧火山活动达到了最高潮。从早三叠世到晚三叠世,火山作用递次增强,弧火山岩性质由以流纹质或英安质为主到安山质为主的火山岩发生变化,火山爆发指数增大,火山—沉积旋回数量也在增多。研究表明在该区普遍发育滞后型弧火山岩与碰撞型火山岩组合,岛弧火山岩的源区成分为楔形上地幔和同化混染的上覆上部地壳(40%~60%)以及少量洋壳组分(8%~20%)三者的混合。
引用
收藏
页码:987 / 994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东特提斯板块会聚边缘与岛弧造山作用 [J].
罗建宁,彭勇民,潘桂棠 .
岩相古地理, 1996, (03) :1-15
[2]   泛华夏大陆群与东特提斯构造域演化 [J].
李兴振,许效松,潘桂棠 .
岩相古地理, 1995, (04) :1-13
[3]   全球洋-陆转换中的特提斯演化 [J].
潘桂棠 .
特提斯地质, 1994, (00)
[4]   特提斯地质一百年 [J].
陈智梁 .
特提斯地质, 1994, (00)
[5]  
东特提斯地质构造形成演化[M]. 地质出版社 , 潘桂棠等著,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