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对比分析及整合策略

被引:22
作者
王海宏
机构
[1] 黄淮学院体育系
关键词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培养模式; 国外; 举国体制;
D O I
10.14036/j.cnki.cn11-4513.2011.06.013
中图分类号
G807.0 [理论与方法];
学科分类号
040303 ;
摘要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举国体制培养模式""温州模式""清华模式""丁俊晖模式"4种模式进行对比分析。重点在对从培养、投资、管理、模式特色4个维度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整合策略应该以举国体制培养模式中的学校系统为整合对象,以三大体制改革为基本整合路径,实现4种模式协调发展的初级目标,建立结构合理、管理有序、效率优先、利益兼顾的多元支持与服务体系。
引用
收藏
页码:531 / 535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美德澳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及其启示 [J].
张建新 ;
孙麒麟 ;
毛丽娟 .
体育文化导刊, 2009, (08) :95-98+105
[2]   关于体育发展的举国体制研究述评 [J].
刘彤 ;
刘媛媛 .
体育文化导刊, 2008, (09) :31-34
[3]   中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J].
熊炎 ;
杜鹃明 ;
王涛 .
山东体育科技, 2008, (02) :10-12
[5]   论社会化的竞技体育模式——丁俊晖成功的启示 [J].
周军 .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6, (03) :18-20+13
[6]   国外竞技体育强国后备人才培养体制及启示 [J].
侯海波 ;
李桂华 ;
宋守训 ;
王跃新 ;
常利华 .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5, (04) :1-5+15
[7]   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的创新 [J].
马志和 ;
徐宏伟 ;
刘卓 ;
李金龙 .
体育科学, 2004, (06) :56-59
[8]   关于中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分析 [J].
栾开建 .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06) :13-15
[9]   关于进一步完善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研究 [J].
李元伟 ;
鲍明晓 ;
任海 ;
卢元镇 ;
王鼎华 ;
熊斗寅 ;
骆玉峰 ;
胡利军 .
中国体育科技, 2003, (08) :2-6
[10]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J].
郭经宙 ;
倪湘宏 ;
张志华 .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2, (02) :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