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的生物学特性与甾体激素受体状态的关系

被引:12
作者
徐光炜
张慧影
施旖旎
林本耀
王晓明
刘美生
机构
[1] 北京市肿瘤研究所
关键词
乳腺癌患者; ER; 乳腺癌组织; 淋巴转移; 淋巴管转移; 激素受体; 腋淋巴结; 阳性病例; 阳性率; 乳腺痛; 生物学特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正> 内分泌治疗作为孔腺癌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已有多年,但其客观疗效仅30%左右。虽然人们曾企图应用多种方法预测其疗效,但始终未能获得满意结果。自从1968年Jensen及其同事们发现一部分乳腺癌中仍保留数量不等的雌激素受体(简称ER),且有可能预测内分泌治疗的效果以来,各国相继研究,于1974年在美国Bethesda国际会议上综合400多次各种方式的激素治疗而得到了肯定。其后,对ER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认为对其含量的测定尚有助于预测化疗的疗效,制订治疗方案以及估计其预后。并发现如同时测定乳腺癌组织内的孕酮受体(简称PR),则更可增加上述预测的准确性。我所自1979年10月至1982年10月测定了113例原发性乳腺癌手术标本的ER,并对其中82例同时测定了PR。关于测定方法已有另文发表,本文就乳腺癌激素受体的含量与年龄、经期,其他各种预后参数以及复发、死亡等关系进行讨论,以期分析我国妇女乳腺癌的生物学特性与激素受体状态的关系。
引用
收藏
页码:201 / 205
页数:5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