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现代性精神之贫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

被引:1
作者
胡建
机构
[1]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
关键词
现代性精神之缺乏; 改造国民性; 面向经验开放; 公正; 农民主体;
D O I
10.15944/j.cnki.33-1010/d.2006.06.016
中图分类号
F320 [方针政策及其阐述];
学科分类号
020205 ; 1203 ; 0202 ;
摘要
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事业,是在全球性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的大格局中的必然性选择。因此,它只有遵循现代性精神进行才能成功。然而,当下的要害是:作为新农村建设主体的农民阶级为其长期的生产方式与生活环境所局限,多数仍囿于农业文明的价值观而缺乏对现代性精神的认同。而只要这个问题不解决,无论党和政府采取何种措施,都不能达到农村建设之“新”。据此,本文考察了这一问题提出的现实背景与解决问题的历史逻辑根据,并力图将现代性精神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针相结合,找到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引用
收藏
页码:84 / 90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中国大陆的乡村建设 [J].
温铁军 .
开放时代, 2003, (02) :29-38
[2]  
清园夜读[M]. 海天出版社 , 王元化著, 1993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 人民出版社[德]马克思[德]恩格斯 著, 1974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 人民出版社 , 马克思,恩格斯 著, 1972
[5]  
孙中山选集[M]. 人民出版社 , 孙中山著, 1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