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叙事范式与民族志书写的本土化

被引:17
作者
吴宗杰 [1 ,2 ,3 ,4 ]
余华 [1 ,5 ]
机构
[1] 浙江大学跨文化研究所
[2] 浙江大学当代中国话语研究中心
[3] 浙江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4] 英国Lancaster大学
[5] 英国Leeds大学白玫瑰东亚研究中心
关键词
表述危机; 司马迁; 民族志; 叙事; 本土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I207.5 [报告文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通过司马迁《史记》叙事范式探讨,意在为困扰西方人类学家的一系列问题提供重要启迪,具体包括:以文本而非客观事实为对象的"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认识论方式、"述而不作"通过裁剪与实录呈现文化原生态、以"行事深切著明"为特点的超概念深度描述,以及"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多声部情节植入。这一本土叙述范式是反观西方民族志表述的一面镜子,也是人类学研究为保持中国文化原生态不被错误表征和歪曲解释的重要前提。在经过一系列对西方话语的批判和人类学本土化的讨论后,本文意在开始构建基于几千年传统的中国本土人类学叙事范式。
引用
收藏
页码:70 / 77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6 条
[1]   论《史记》的叙事风格 [J].
刘宁 .
唐都学刊, 2009, 25 (04) :29-33
[2]   司马迁对太史令职责的理解与《史记》写作 [J].
田瑞文 .
史学月刊, 2009, (05) :113-120
[3]   屈原的名、字与《渔父》《卜居》的作者、作时、作地问题 [J].
赵逵夫 .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01) :34-38
[4]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正诂 [J].
傅荣贤 .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8, (04) :53-56
[5]   从刍荛鄙说到竹帛正言——略论司马迁对口传史料的考订取舍 [J].
金久红 .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01) :150-154
[6]   民族志发展的三个时代 [J].
高丙中 .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03) :58-63
[7]   史料引用致误原因分析 [J].
何忠礼 ;
周方高 .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 (05) :52-58
[8]   司马迁“成一家之言”新论 [J].
汪高鑫 .
安徽大学学报, 2000, (03) :112-117
[10]   司马迁的“成一家之言”新解 [J].
高振铎 .
贵州社会科学, 1985, (05) :48-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