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云蒙山岩浆杂岩体的岩石学和构造变形特征

被引:24
作者
姬广义
汪洋
孙永华
机构
[1] 北京市地质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3] 北京市地质调查所
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关键词
云蒙山岩浆杂岩体; 侵位; 构造变形; 区域变质作用; 云蒙山背形; 燕山中期; 燕山晚期; 北京;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1 [岩石成因];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位于北京市东北部的云蒙山岩浆杂岩体由十余个侵入体组成 ,它们普遍遭受了强烈韧性变形改造 ,与太古宇杂岩和变形变质的中 上元古代沉积岩共同卷入了云蒙山背形的构造系统中。野外调查和对岩石薄片的观察表明 ,岩浆杂岩体中各侵入体均具有变形变质特征 ,主要造岩矿物间具有明显的交代关系。虽然各侵入体在形成时代上存在明显的先后关系 ,但它们具有的片麻状构造是共同的 ,并且与围岩的变形是统一而协调的。这表明云蒙山岩浆杂岩体的片麻理不是岩体侵位时形成的 ,而是在岩体冷凝固结后受到构造变形作用改造的结果。即杂岩体侵位与其发育的片麻理构造所反映的变形事件在时间上存在明显差距。根据同位素年代学资料 ,岩浆侵位发生在燕山中期 ;但其与围岩一起卷入云蒙山背形构造系统的变形事件发生得较晚 ,可能形成于燕山晚期。云蒙山杂岩体中长英质侵入体的矿物学特征表明其在侵位后曾经历麻粒岩相区域变质作用 ,而在燕山晚期随变质核杂岩下盘的抬升又经历了角闪岩相退变质作用。云蒙山岩浆杂岩体可以代表燕山造山带新生的中部地壳的部分岩石组合
引用
收藏
页码:1 / 11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 条
  • [1] 中生代燕山褶皱冲断带的构造演化——以河北省和辽宁省为重点的研究
    Gregory A.Davis
    郑亚东
    王琮
    Brian J.Darby
    张长厚
    George Gehrels
    汪洋
    李凯明
    [J]. 北京地质, 2002, (04) : 1 - 40
  • [2] 北京地区岩浆深成作用[M]. 地质出版社 , 郁建华等 著, 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