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中下游与江淮流域的降水量和入渗深度关系分析

被引:3
作者
郝志新
郑景云
葛全胜
郭熙凤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关键词
黄河中下游与江淮流域; 降水量; 入渗深度; 雨分寸; 气候重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26.613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为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清代档案中雨分寸记载所反映的降水信息,并重建1736—1911年的降水量序列,文中仿照清代雨分寸的观测方法,在黄河中下游和江淮流域(105°E以东,30°—40°N)选取了10个具有气候和土质代表性的站点,开展了自然降水入渗实验,观测了降水量,降水强度,前期土壤含水量和降水入渗深度等参数.统计分析表明:降水量是影响入渗深度的主要因子,二者呈明显的正相关;且各因子对入渗深度的影响在黄河中下游和江淮流域均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各地降水量与入渗深度的关系方程,其中多数方程的方差解释量达60%以上,为利用清代雨分寸记载重建各地的降水量提供了定量关系模型.
引用
收藏
页码:662 / 667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黄土高原坡耕地土壤水分主要受控因子研究 [J].
赵晓光 ;
吴发启 ;
刘秉正 ;
刘世海 .
水土保持通报, 1999, (01) :3-5
[2]  
陆地水文学[M]. 水利电力出版社 , 丁之江主编, 1992
[3]  
Method for seasonal precipitation reconstruction derived from snow and rainfall archives in Qing Dynasty: A case study in Shijiazhuang. Zheng JY,Hao ZX,Ge QS.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 . 2004
[4]  
Horizontal infiltration into wet soil. T.P. Witelski. Water Resources .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