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的“再工业化”:政策、优势及挑战

被引:22
作者
吴崇伯 [1 ]
姚云贵 [2 ]
机构
[1] 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南洋研究院
[2] 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
关键词
东盟; 再工业化; 去工业化; 工业4.0;
D O I
10.19561/j.cnki.sas.2019.04.050
中图分类号
F414 [工业建设与发展];
学科分类号
020205 ; 0202 ;
摘要
20世纪90年代,东盟工业史上出现"去工业化"趋势,导致产业"空心化"。伴随美国"再工业化"的影响和东盟诸国自身发展的需求,东盟国家意识到制造业对提振国民经济的重要性,纷纷提出"再工业化"发展战略。通过推行"差异化"发展战略,出台系列优惠政策,发展互联互通,制定工业4.0等政策措施,重点复兴三大传统产业和大力鼓励六大新兴产业发展。受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及东盟区域内工业基础薄弱等因素掣肘,除个别国家某些优势产业外,东盟国家新兴产业发展空间不大,前景不容乐观。然而,以钢铁、水泥和纺织服装为代表的传统工业得益于东盟再工业化的政策措施,在生产体系中处于比较优势,拥有较大发展空间。
引用
收藏
页码:50 / 71+154 +154-155
页数:24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如何应对美国制造业回流政策附视频 [J].
韩力 ;
梁一新 .
中国经济报告, 2018, (05) :27-29
[2]  
“去工业化”的理论分析——一个新的视角.[J].菲奥纳·特雷格纳;童珊;.海派经济学.2016, 01
[3]   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及对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启示 [J].
李大元 ;
王昶 ;
姚海琳 .
现代经济探讨, 2011, (08) :23-27
[4]   发达国家去工业化与再工业化问题探析 [J].
王展祥 ;
王秋石 ;
李国民 .
现代经济探讨, 2010, (10) :38-42
[5]   东盟国家的工业化战略及其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J].
王正毅 .
人文地理, 1994, (02) :54-59
[6]   “再工业化”的由来 [J].
阿米泰·埃兹厄尼 ;
张君一 .
外国经济参考资料, 1980, (10) :1-2
[7]   After Deindustrialization: Uneven Growth and Economic Inequality in "Postindustrial" Chicago [J].
Doussard, Marc ;
Peck, Jamie ;
Theodore, Nik .
ECONOMIC GEOGRAPHY, 2009, 85 (02) :183-207
[8]  
中国—东盟迎更广阔合作空间.[N].晏澜菲;.国际商报.2018,
[9]  
印尼航空业发展潜力巨大.[N].莫莉;.金融时报.2017,
[10]  
东盟国家职业教育共享“中国机遇”.[N].黄小异;.光明日报.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