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周期理论与中国住房抵押贷款方式设计

被引:2
作者
孙钰
机构
[1] 南开大学经济系博士生
关键词
住房抵押贷款; 房地产; 消费者; 房产地产; 不动产; 还款能力; 还款额; 贷款余额; 购房者; 生命周期理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832.4 [信贷];
学科分类号
1201 ; 020204 ;
摘要
<正> 从1993年开始,我国逐步加大支持个人住房消费的比重。1997年4月29日,实施《个人住房担保贷款管理试行办法》,规定个人住房担保贷款最长期限为20年,最高额为住房价格的70%。贷款包括低利率的公积金贷款和用信贷资金发放的贷款,后者的利率在同档次固定资产贷款利率的基础上下浮一个档次执行,这一措施对于住房商品化进程具有推进作用。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住房消费信贷规模仍显得过小,远没有满足居民购房贷款的需求,差距较大。据统计,1995年底,香港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占商业银行贷款的30%,英国为20%—25%,美国占20%—40%。我国同期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占国有商业银行贷款余额的比重,仅1%左右,并且不足全部房地产贷款的10%。这样的贷款规模,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市场有效需求的形成。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之一,在于缺乏对抵押贷款方式的深入研究,实行的月均还款的单一方式,很难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因此,探讨灵活多样的抵押贷款方式,应是目前房地产金融领域中重点研究的内容之一。
引用
收藏
页码:30 / 31
页数:2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