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诸理论之内在逻辑关系

被引:6
作者
徐奉臻
机构
[1] 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D O I
10.15894/j.cnki.cn11-3040/a.2009.05.020
中图分类号
D61 [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
学科分类号
0305 ; 030503 ;
摘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现代化实践和理论不断推进与生成的过程。作为特定世情与国情交汇的产物,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凝结中国人构建现代性的探索,也构成与作为环境的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两大系统间彼此作用的功能性链式"新理论体系"。体系内各子系统间的非线性关系,呈现同一性和统一性的交织、承继性和修葺性的叠合。这些特点呈现的过程,也是新话语体系生成、以理性主义置换左倾激进主义、对中国现代化不同论域进行开放性追问与求解、以实事求是的常态思维克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诸多"失真"、以批判精神彰显历史主义原则和物竞天择的理论气度的过程。
引用
收藏
页码:88 / 91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社会发展理论的重要研究范式——基于马克思社会理论的“生活/生产互构论” [J].
王雅林 .
社会科学研究, 2007, (01) :104-112
[2]   论中共现代化建设的社会生态环境 [J].
胡序杭 .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04, (05) :49-52
[3]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地位 [J].
杨双 .
学术界, 2000, (04) :5-15
[4]  
全球化、反全球化与中国[M].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庞中英主编,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