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赤脚电工”到“电子包公”: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与劳动政治

被引:24
作者
王洪喆
机构
[1]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关键词
技术社会史; 技术政治; 电子计算机; 自动化; 社会主义;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426.63 [];
学科分类号
020205 ; 0202 ;
摘要
透过回溯电子信息科技的工业社会史,本文探访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及其转型的阶级—技术政治。本文将电子计算机视作具有文化和物质双重属性的技术中介。通过追踪与计算机的研发和使用相关的关键政策、事件、人物和产业文献,本文比较了"文革"和后"文革"时期的计算机技术政策话语和生产实践,进而探寻冷战架构下东西方技术政治之间的交锋,如何在被计算机所中介的生产关系与劳动关系中显影,并由此提出对中国改革开放的技术政治维度的探讨。从这个"闪回"中得到的知识,有助于我们将对今日中国信息产业和信息劳动的理解,重新纳入中国革命现代性的涨落之中。
引用
收藏
页码:34 / 48+5 +5-6
页数:17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自行车之后是什么?——技术的政治与意识形态属性 [J].
达拉斯·斯迈思 ;
王洪喆 .
开放时代, 2014, (04) :95-107+94
[2]   关于陈伯达起草九大报告的前前后后 [J].
王文耀 ;
王保春 .
中共党史研究, 2003, (02) :90-93
[3]   电子计算机在机械制造上的应用 第五讲:电子计算机应用于企业管理 [J].
梁仁圻 .
上海机械, 1980, (07) :44-47
[4]  
革命·叙述[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蔡翔, 2010
[5]  
中国新闻史事溯源[M]. 中国新闻出版社 , 姚建红著, 1989
[6]  
当代中国的电子工业[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刘寅等 主编, 1987
[7]  
《["陈伯达现象"的再思考]质疑》 .2 李秀芹. 炎黄春秋网 .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