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田还湖后洞庭湖区土壤颗粒组成和化学特性的变化

被引:29
作者
杨刚
谢永宏
陈心胜
李峰
任勃
秦先燕
机构
[1] 洞庭湖湿地生态研究站,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关键词
退田还湖; 洞庭湖; 恢复; 土壤特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2 [土壤物理学]; S153 [土壤化学、土壤物理化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土壤质量变化的长期动态监测是评价"退田还湖"工程实施后生态学效应的重要组成部分。选取洞庭湖区3种不同退田还湖模式(自然恢复、种植芦苇和种植杨树)下的典型"双退"区(青山垸、官垸和小集成)为对象,通过与相邻堤垸农田生态系统土壤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比较,揭示退田还湖后土壤生态特征的变化及其成因。研究发现,以种植杨树作为湿地恢复模式的小集成样地促进了粘粒和粉粒的形成,并能快速累积有机质、全磷、全钾;以种植芦苇为恢复方式的官垸样地中,由于经常受洪水影响而使土壤物理性质有向自然生态系统转化的趋势,同时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所下降,而全磷含量增加;以恢复自然湖泊为方式的青山垸样地中,土壤物理特性和全量元素含量无明显变化。研究认为优势物种的生物学特性和自然过程的强弱等是造成洞庭湖"退田还湖"系统中土壤颗粒组成和化学性质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引用
收藏
页码:6392 / 6400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   洞庭湖区农田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中土壤养分空间分布格局的比较研究 [J].
杨刚 ;
谢永宏 ;
黄继山 ;
任勃 ;
罗文泊 ;
侯志勇 .
农业现代化研究 , 2008, (02) :213-215
[2]   黑龙江省帽儿山林区6种主要林分类型凋落物研究 [J].
张东来 ;
毛子军 ;
朱胜英 ;
周彪 .
植物研究, 2008, (01) :104-108
[3]   洞庭湖生态环境的演变、问题及保护措施 [J].
谢永宏 ;
王克林 ;
任勃 ;
杨刚 ;
李峰 .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7, (06) :677-681
[4]   科尔沁沙地人工林下结皮发育对表土特性影响的研究 [J].
郭轶瑞 ;
赵哈林 ;
赵学勇 ;
左小安 ;
罗亚勇 .
中国沙漠, 2007, (06) :1000-1006
[5]   三江平原典型环型湿地土壤营养元素的空间分异规律 [J].
刘吉平 ;
杨青 ;
吕宪国 ;
不详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5, (02) :76-79
[6]   洞庭湖典型湿地土壤碳、氮和微生物碳、氮及其垂直分布 [J].
彭佩钦 ;
张文菊 ;
童成立 ;
王小利 ;
蔡长安 ;
不详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5, (01) :49-53
[7]   人为活动对云南纳帕海湿地土壤碳氮变化的影响 [J].
田昆 ;
常凤来 ;
陆梅 ;
莫剑锋 ;
杨永兴 .
土壤学报, 2004, (05) :681-686
[8]   甘肃省民勤沙区土壤结皮理化性质研究 [J].
贾宝全 ;
张红旗 ;
张志强 ;
慈龙骏 .
生态学报, 2003, (07) :1442-1448
[9]   洞庭湖平原退田还湖区湿地生态功能建设初探 [J].
庄大昌 ;
丁登山 ;
董明辉 ;
赵清 ;
刘永学 ;
不详 .
世界地理研究 , 2002, (02) :107-112
[10]   洞庭湖区退田还湖、移民建镇的社会经济效应 [J].
李晖 ;
庞效民 ;
傅晖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2, (02) :105-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