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污名化的内隐效应:概念抑或病状

被引:12
作者
王沛 [1 ]
李建升 [2 ]
孙连荣 [3 ]
机构
[1]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2]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3]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关键词
艾滋病; 污名; 艾滋病概念; 艾滋病病状; 内隐联想测验;
D O I
10.16128/j.cnki.1005-3611.2008.06.002
中图分类号
R395 [医学心理学、病理心理学];
学科分类号
040203 ;
摘要
目的:旨在探讨艾滋病概念和艾滋病人的病状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在艾滋病污名化过程中的作用,以期能在初步揭示其内隐运作机制的基础上,为减小公众对艾滋病人的消极态度或偏见、改善艾滋病人的社会心理生存环境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运用内隐联想测验,结合缜密的实验设计。结果:①艾滋病概念、病状分别对艾滋病污名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但二者的交互作用最终决定艾滋病污名的形成;②在污名化过程中,艾滋病概念起主要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630 / 633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受艾滋病影响儿童歧视体验量表研究 [J].
严谨 ;
肖水源 ;
周亮 ;
唐勇 ;
徐广明 ;
罗丹 .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8, (02) :129-130+134
[2]   大学生对艾滋病患者的责任归因及惩戒行为反应 [J].
周方莲 ;
张爱卿 ;
方建移 ;
李文霞 .
心理科学, 2005, (05) :1216-1219
[3]   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和行为的调查 [J].
于国玲 ;
李慧智 ;
赵维雅 ;
矫继庆 .
中国校医, 2000, (03) :172-173
[4]  
社会心理学[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侯玉波编著, 2002
[5]  
HIV and AIDS-related stigma and discrimination: a conceptual framework and implications for action[J] . Richard Parker,Peter Aggleton.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 2003 (1)
[6]   Symbolic prejudice or fear of infection? A functional analysis of AIDS-related stigma among heterosexual adults [J].
Herek, GM ;
Capitanio, JP .
BASIC AND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1998, 20 (03) :230-241
[7]  
Stress and coping in caregiving partnersof men with AIDS. Folkman,S,Chesney,MA,Christopher-Richards,A. Psychiatric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