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酒后驾驶发生率及相关因素

被引:19
作者
方丽 [1 ,2 ]
肖水源 [1 ]
潘忠 [3 ]
机构
[1] 中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2]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3] 长沙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
关键词
酒后驾驶; 路边调查; 危险因素; 呼气酒精检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631.5 [交通管理];
学科分类号
0838 ;
摘要
目的:了解长沙市酒后驾驶的发生率及分布规律,分析酒后驾驶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并结合交通管理部门提供的道路信息选择道路,设立调查点。调查日期从2008年2月至2009年3月,分为工作日、周末、节假日,调查时间分为日间13:00-17:00,夜间19:00-24:00。采用数码CA2000型呼气酒精测试仪进行呼气酒精检测,将血液酒精浓度(Blood Alcohol Concentration,BAC)>0mg/100mL为酒后驾驶。结果:(1)10403名驾驶员接受了呼气酒精测试和问卷调查,酒后驾驶率为3.71%,有208名饮酒驾驶(20mg%≤BAC<80mg%)77名醉酒驾驶(BAC>80mg%)。(2)酒后驾驶的单因素分析显示,夜间驾驶的比例高于日间,男性高于女性,45~54岁年龄段高于其他年龄段,未固定安全带的高于固定安全带的,驾车距离10km以内的高于10km及以上的,有饮酒习惯的高于无饮酒习惯的,有酒后驾驶史的高于无驾驶史的,认为少量饮酒后对驾驶机动车无影响的高于认为有影响的。(3)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对酒后驾驶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为夜间(OR=1.487),驾驶员为女性(OR=0.184)、45~54岁(OR=2.660)、固定安全带(OR=0.706)、车上有乘客(OR=1.424)、习惯饮酒(OR=4.134)、有酒后驾驶史(OR=2.766)、认为少量饮酒对驾车有影响(OR=0.602)。结论:夜间,驾驶员为男性、45~54岁、不固定安全带、车上有乘客、习惯饮酒、有酒后驾驶史、认为少量饮酒对驾车没影响是酒后驾驶率趋高的相关因素。
引用
收藏
页码:116 / 121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广西酒后驾驶干预项目调查结果分析 [J].
李颖 ;
袁和 ;
张俊华 .
交通信息与安全, 2009, (06) :103-106
[2]   南宁市机动车驾驶员酒后驾驶现状调查 [J].
杜岩 ;
黎美清 ;
肖煌 ;
苏红帆 ;
苏旭 .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 38 (04) :558-560
[3]   驾驶员饮酒与机动车道路伤害的关系 [J].
刘改芬 ;
乌正赉 ;
梁多宏 ;
史新竹 ;
王凤芝 ;
韩松 ;
于舰 .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05, (02) :112-115
[4]   酒后驾车道路交通事故流行病学研究 [J].
谢娜 ;
张先国 ;
张红霞 ;
孔斌 ;
袁萍 ;
邓振华 ;
黄思兴 .
法律与医学杂志, 2004, (04) :296-299
[5]  
Injury-related fatalities in China: an under-recognised public-health problem[J] . SY Wang,YH Li,GB Chi,SY Xiao,J Ozanne-Smith,M Stevenson,MR Phillips.The Lancet . 2008 (9651)
[6]  
Drink driving in Belgium: results from the third and improved roadside survey[J] . W. Vanlaar.Accident Analysis and Prevention . 2005 (3)
[7]  
Characterization of Fatal Occupational Versus Nonoccupational Motor Vehicle Collisions in Kentucky (1998-2000)[J] . Terry L. Bunn,Tim W. Struttmann.Traffic Injury Prevention . 2003 (3)
[8]  
Trends in fatal crashes involving female drivers,1975-1998. Mayhew DR,Ferguson SA,et al. Accident Analysis and Prevention . 2003
[9]  
Young driver characteristicsin the prediction of drink driving:comparing drink driving witha range of driving behaviors. Fernandes R,Job RFS,Hatfield J. http:∥www.icadts.org/T2004/abstracts/O59.pdf .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