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学术期刊
新闻热点
数据分析
智能评审
立即登录
川西前陆盆地的“四川运动”及与油气的关系
被引:28
作者
:
刘树根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加拿大Dalhousie大学
刘树根
罗志立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加拿大Dalhousie大学
罗志立
戴苏兰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加拿大Dalhousie大学
戴苏兰
机构
:
[1]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加拿大Dalhousie大学
来源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
1996年
/ 04期
关键词
:
川西;
前陆盆地;
四川运动;
裂变径迹;
油气;
运移富集;
D O I
:
暂无
中图分类号
:
P618.130.1 [成因];
学科分类号
:
摘要
:
川西前陆盆地和龙门山地区磷灰石裂变径迹的测定和计算机摸拟,为“四川运动”’提供了新的信息。该区的“四川运动”共有4幕:第1幕发生在60Ma,即早古新世和晚古新世之间;第2幕发生在35~36Ma,即始新世和渐新世之间;第3幕发生在10Ma,即中中新世和晚中新世之间;第4幕发生在早更新世和中更新世之间。由此可见,所谓四川运动就是喜马拉雅运动。这次运动为川西前陆盆地油气运移富集创造了条件,并是川西前陆盆地储层裂缝形成的主要原因。川西前陆盆地大多数气藏是在“四川运动”期间形成的。
引用
收藏
页码:276 / 281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试论成都盆地(平原)的形成
何银武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四川地矿局成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
何银武
[J].
中国区域地质,
1987,
(02)
: 169
-
176
[2]
“四川运动”之否定
李玉文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
李玉文
[J].
地质科学,
1979,
(04)
: 374
-
377
[3]
对于使用已有中国地壳运动名称的意见(草案)
尹赞勋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尹赞勋
黄汲清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黄汲清
浦庆余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浦庆余
[J].
地质论评,
1965,
(S1)
: 5
-
19
[4]
四川运动及其在中国之分布
李春昱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央地质调查所
李春昱
[J].
地质论评,
1950,
(Z2)
: 135
-
156
[5]
龙门山冲断带与川西前陆盆地的形成演化[M]. 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 刘树根著, 1993
←
1
→
共 5 条
[1]
试论成都盆地(平原)的形成
何银武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四川地矿局成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
何银武
[J].
中国区域地质,
1987,
(02)
: 169
-
176
[2]
“四川运动”之否定
李玉文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
李玉文
[J].
地质科学,
1979,
(04)
: 374
-
377
[3]
对于使用已有中国地壳运动名称的意见(草案)
尹赞勋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尹赞勋
黄汲清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黄汲清
浦庆余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浦庆余
[J].
地质论评,
1965,
(S1)
: 5
-
19
[4]
四川运动及其在中国之分布
李春昱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央地质调查所
李春昱
[J].
地质论评,
1950,
(Z2)
: 135
-
156
[5]
龙门山冲断带与川西前陆盆地的形成演化[M]. 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 刘树根著, 1993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