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词“和”的来源及形式

被引:5
作者
赵川兵
机构
[1] 苏州科技学院人文学院
关键词
连词; 和; 龢; 来源; 形式; 合;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H146 [近代、现代语法];
学科分类号
0501 ; 050103 ;
摘要
连词"和"的来源目前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和"本为"唱和"义,连词"和"与本义无关,而是"龢"的假借字;一种认为"和"本为动词,最初是"拌和"的意思,后来发展出连词的用法,那么也就无所谓假借。本文从音、形、义三个方面将"和""龢"进行对比分析,认为:"和""龢"实同一个词,"龢"字较古,"和"是"龢"的省写,连词"和"来自于"和"本身,无所谓假借,至于"和"可溯的一个动词源头,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可以上溯到"应和""唱和"义,但"调和"义是"和"演变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连词"和"自产生之后,在通行的文献中多写作"和",但明清之际也有写作"合"的。
引用
收藏
页码:83 / 91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汉语方言同源词的判别原则 [J].
游汝杰 .
方言, 2004, (01) :7-15
[2]   近代汉语“和”类虚词的历史考察 [J].
于江 .
中国语文, 1996, (06) :457-464
[3]   《广韵》又音考误 [J].
刘晓南 .
古汉语研究, 1996, (01) :16-17+42
[4]  
试论“和”字的发展;附论“共”字和“连”字.[J].刘坚;.中国语文.1989, 06
[5]  
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丛刊.[M].汪维辉编;.中华书局.2005,
[6]  
《聊斋俚曲》语法研究.[M].冯春田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
[7]  
语言自迩集.[M].(英)威妥玛(ThomasFrancisWade)著;张卫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8]  
汉语方言大词典.[M].许宝华;宫田一郎.中华书局.1999,
[9]  
广韵丛考.[M].葛信益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10]  
简明汉语史.[M].向熹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