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化学性状与酶学指标分析

被引:43
作者
孙启祥 [1 ]
张建锋 [1 ]
Franz Makeschin [2 ]
机构
[1]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所国家林业局林木培育实验室
[2] Soil Institute of Dresden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Tharandt,Germany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酶活性; 土壤化学性状;
D O I
10.13870/j.cnki.stbcxb.2006.04.023
中图分类号
S153 [土壤化学、土壤物理化学]; S154.2 [土壤生物化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在黄河三角洲地区,由于河水携带大量泥沙在入海口淤积,每年形成一定面积的陆地。新生陆地一般营养丰富,适宜耕作,常常被开垦为耕地。由于干旱,天然降雨少,土壤蒸发量大,导致深层土壤水分沿毛细管上升,可溶性盐分离子随之上升到土壤表层,水分蒸发后,盐分离子在土壤表层积累,从而发生土壤盐渍化。进行农业耕作20年后,土壤返盐严重,不再适宜继续耕种。除此之外,还有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本研究选择了5种利用方式,分别测定了土壤溶液电导率、N、P、K、有机质含量等营养状况以及几种土壤酶活性,结果表明:耕地(E)的土壤含盐量最低,营养水平最高,土壤酶活性也最高。草地(G)的土壤含盐量比较高,而营养水平、土壤酶活性也比较高。灌木林地(S)的土壤含盐量比较高,而营养水平、土壤酶活性却比较低,属于立地条件较差的地块。与盐碱荒地(U)相比,它的含盐量降低不少,而营养水平、土壤酶活性也有所改善,说明通过栽植耐盐树木,提高植被覆盖率来改良盐碱荒地是可行的。林地(F和M F)的土壤含盐量比较低,营养水平、土壤酶活性比较高。另外,刺槐与紫穗槐混交林的效果很好,一方面它们都有一定的耐盐性,另一方面都是固氮植物,能够自我积累营养。
引用
收藏
页码:98 / 101+159 +159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8 条
  • [1] 森林土壤学科研究进展
    杨承栋
    焦如珍
    孙启武
    [J]. 世界林业研究, 2004, (02) : 1 - 5
  • [2] 森林土壤酶的研究进展
    杨万勤
    王开运
    [J]. 林业科学, 2004, (02) : 152 - 159
  • [3] 土壤水解酶类催化动力学研究进展
    张玉兰
    陈利军
    刘桂芬
    武志杰
    [J]. 应用生态学报, 2003, (12) : 2326 - 2332
  • [4] 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环境问题与林业对策
    张建锋
    邢尚军
    郗金标
    宋玉民
    马丙尧
    [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2, (06) : 115 - 119
  • [5] 盐碱地改良利用与造林技术
    张建锋
    宋玉民
    邢尚军
    马丙尧
    郗金标
    [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2, (06) : 124 - 129
  • [6]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与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
    江泽慧
    [J]. 林业科学研究, 1999, (05) : 447 - 451
  • [7] 土壤农化分析[M]. 中国农业出版社 , 鲍士旦主编, 2000
  • [8] 土壤农业化学常规分析方法[M]. 科学出版社 , 中国土壤学会农业化学专业委员会 编, 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