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社会科学证据的中国图景

被引:17
作者
汪祖兴 [1 ]
宋汉林 [1 ,2 ]
机构
[1] 西南政法大学
[2] 安阳师范学院政法学院
关键词
民事诉讼; 社会科学; 证据; 程序; 标准;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5.1 [民事诉讼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6 ;
摘要
司法证明方法从神证到人证再到物证,呈现科学化发展的趋势,科学证据成为司法证明方法的必然选择,以社会调查为主要方法的新型诉讼证明方法逐步被应用于诉讼实践。社会科学证据符合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等证据属性,应赋予社会科学调查报告以法定的证据资格,并将其界定为鉴定意见。社会科学证据频现于我国诉讼实践中,但由于规则缺失,法院对待社会科学证据的态度差异较大。社会科学证据制度在我国的建立,应确定其法律依据,对社会科学证据鉴定机构、鉴定人员及技术标准实行统一管理;应限制法院决定是否同意社会调查的自由裁量权,赋予当事人程序性救济权,对重新调查程序的启动予以具体化规定;应建立技术性出庭制度、法官技术顾问及专家陪审制度等。
引用
收藏
页码:166 / 175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论科学证据.[M].刘晓丹; 著.中国检察出版社.2010,
[2]  
法国民事司法法.[M].(美) 卡迪耶; 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
[3]  
法国新民事诉讼法典.[M].(法) 达洛兹; 著.法律出版社.2008,
[4]  
重点讲义民事诉讼法.[M].(日) 高桥宏志; 编著.法律出版社.2007,
[5]  
比较法视野中的证据制度.[M].( ) 达马斯卡; 著.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
[6]  
社会研究方法.[M].(美)艾尔·巴比(EarlBabbie)著;邱泽奇译;.华夏出版社.2005,
[7]  
麦考密克论证据.[M].[美]约翰·W.斯特龙(HohnW.Strong)主编;汤维建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8]  
漂移的证据法.[M].()米尔建·R.达马斯卡(MirjanR.Damaska)著;李学军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9]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M].秦伟;吴军等编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10]   社会科学证据在美国的发展及其启示 [J].
梁坤 .
环球法律评论, 2012, 34 (01) :136-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