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MSR-E被动微波遥感数据的广东省土壤水分变化监测

被引:6
作者
刘万侠
刘旭拢
翁丰惠
周常萍
机构
[1] 广州地理研究所广东省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应用重点实验室
[2] 广东省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3] 广东省土地勘测规划院
基金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关键词
被动微波; 土壤水分; AMSR-E; MPDI;
D O I
10.13284/j.cnki.rddl.001491
中图分类号
TP722.6 [微波遥感]; TP274 [数据处理、数据处理系统];
学科分类号
081102 ; 0816 ; 081602 ; 083002 ; 1404 ; 0804 ; 080401 ; 080402 ; 081002 ; 0835 ;
摘要
概述了植被覆盖地表微波辐射传输模型的原理和表示方法,指出在地表粗糙度、植被层和大气等影响相似的情况下,微波极化差异指数的变化突显土壤水分变化。利用AMSR-E星载被动微波遥感亮度温度数据,计算分析地表微波极化差异指数(MPDI)的月平均分布,以广东省为试验区,获得了2004―2009年10月份广东省10.7GHz通道的MPDI月距平值△MPDI的统计分布,绘出研究区土壤水分变化程度分布图,并与研究区降水情况作比较。结果表明,距平值的大小反映了研究区土壤水分发生异常的程度,能为监测研究区干旱洪涝发生的等级提供了一种有效便捷的方法。
引用
收藏
页码:272 / 277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空间微波遥感数据验证的理论与方法.[M].金亚秋; 著.科学出版社.2005,
[2]  
农业旱情遥感监测指标的适应性与不确定性分析.[D].牟伶俐.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6, 12
[3]   Evaluation of AMSR-E soil moisture results using the in-situ data over the Little River Experimental Watershed, Georgia [J].
Sahoo, Alok K. ;
Houser, Paul R. ;
Ferguson, Craig ;
Wood, Eric F. ;
Dirmeyer, Paul A. ;
Kafatos, Menas .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2008, 112 (06) :3142-3152
[4]   Retrieving near-surface soil moisture from microwave radiometric observations: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plans [J].
Wigneron, JP ;
Calvet, JC ;
Pellarin, T ;
Van de Griend, AA ;
Berger, M ;
Ferrazzoli, P .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2003, 85 (04) :489-506
[5]   The effect of soil moisture on the 37 GHz microwave polarization difference index (MPDI) [J].
Felde, GW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1998, 19 (06) :1055-1078
[6]   MULTIFREQUENCY PASSIVE MICROWAVE REMOTE-SENSING OF SOIL-MOISTURE AND ROUGHNESS [J].
PALOSCIA, S ;
PAMPALONI, P ;
CHIARANTINI, L ;
COPPO, P ;
GAGLIANI, S ;
LUZI, G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1993, 14 (03) :467-483
[7]   基于微波遥感的土壤湿度异常监测 [J].
马媛 ;
曹月娥 ;
塔西甫拉提·特依拜 ;
吕光辉 .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01) :29-32
[8]   广东干旱逐日动态监测模型及其应用 [J].
王春林 ;
吴举开 ;
黄珍珠 ;
李春梅 ;
郭晶 .
自然灾害学报, 2007, (04) :36-42
[9]   AMSR-E被动微波土壤水分与降雨率时空相关性分析研究 [J].
邱玉宝 ;
施建成 ;
蒋玲梅 ;
毛克彪 ;
郭英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03) :350-355
[10]   基于星载被动微波遥感的地表土壤湿度反演 [J].
乔平林 ;
张继贤 ;
王翠华 .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2006, (03) :342-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