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核形成与细胞周期关系的初步研究——Ⅳ.化学诱变剂诱发人淋巴细胞间期各阶段的微核形成

被引:20
作者
薛开先
马国建
吴建中
沈宗丽
机构
[1] 江苏省肿瘤防治研究所,江苏省肿瘤防治研究所,江苏省肿瘤防治研究所,江苏省肿瘤防治研究所南京,南京,南京,南京
关键词
微核形成; 化学诱变剂; 人淋巴细胞; 细胞周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本实验应用具有诱变作用的抗癌药:噻地哌、长春新碱,乙双吗啉等,体内或体外处理诱发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通过控制细胞培养时间,放射性自显影及中期细胞阻滞等方法,定量地分析了细胞间期各阶段的微核率(MNF)。本组实验结果表明,间期各阶段均可有不同程度的微核形成,其中最多的是G1期,其次是G2期和G0期。S期细胞的MNF较G1期有极显著的下降,这提示大部分G1期的微核细胞不能进入S期,使细胞增殖中止,这可能是抗癌药物杀伤肿瘤细胞的机制之一。
引用
收藏
页码:17 / 21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一种快速简便的完整淋巴细胞微核制片法 [J].
马国建 ;
薛开先 .
细胞生物学杂志, 1989, (03) :143-144
[2]   人体末梢血微核测试方法的改进 [J].
薛开先 ;
周平 ;
马国建 ;
王苏 .
辐射防护, 1988, (03) :224-227
[3]   微核形成与细胞周期关系的初步研究Ⅱ.微核形成的放射性自显影和显微形态学研究 [J].
薛开先 ;
孙玉洁 ;
周平 ;
季国芳 .
遗传学报, 1986, (06) :460-463+489
[4]   微核形成与细胞周期关系的初步研究Ⅰ.人体全血辐射处理后不同放置和培养时间对微核率的影响 [J].
薛开先 ;
季国芳 ;
孙玉洁 ;
周平 .
遗传学报, 1986, (05) :397-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