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全要素生产率估计:1978-2006年

被引:25
作者
徐家杰
机构
[1] 复旦大学国际金融系
关键词
全要素生产率; 中国; 分析;
D O I
10.16407/j.cnki.1000-6052.2007.06.001
中图分类号
F123 [国民经济计划及其管理];
学科分类号
020201 ;
摘要
Solow残差法在计量全要素生产率时忽略了制度因素,为此本文在构建模型时增加制度虚拟变量。通过用修正后的模型估计中国1978年以采的全要素生产率,本文发现:1978年以来,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都很显著;但1990年代中后期以来却在低位徘徊。文章认为,应该加强教育投入、切实推动生产要素在国内自由流动以及加快立法,以保证市场经济秩序的公平和公正。
引用
收藏
页码:65 / 68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1979—2004 [J].
郭庆旺 ;
贾俊雪 .
经济研究, 2005, (06) :51-60
[2]   中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变动:1952-1998 [J].
张军 ;
施少华 .
世界经济文汇, 2003, (02) :17-24
[3]   改革时期中国总投资决定因素的分析 [J].
宋海岩 ;
刘淄楠 ;
蒋萍 ;
吴桂英 .
世界经济文汇, 2003, (01) :44-56
[4]   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及经济增长方式的“阶段性”规律——由东亚经济增长方式的争论谈起 [J].
郑玉歆 .
经济研究, 1999, (05) :57-62
[5]   我国资产的估算 [J].
贺菊煌 .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1992, (08) :24-27
[6]   TECHNICAL CHANGE AND THE AG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 [J].
SOLOW, RM .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57, 39 (03) :312-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