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区域穿越对流层顶质量通量的时空演变特征

被引:24
作者
樊雯璇 [1 ]
王卫国 [1 ]
卞建春 [2 ]
孙绩华 [3 ]
王颢樾 [1 ]
谢应齐 [1 ]
陈新梅 [1 ,3 ]
机构
[1] 云南大学大气科学系
[2]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层大气和全球环境探测实验室
[3] 云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关键词
平流层-对流层交换; 对流层顶断裂带; 青藏高原; TST通道;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21.31 [对流层];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1958~2001年ECMWF资料,根据Wei公式估算了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区域穿越对流层顶的质量通量(CTF),分析了CTF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CTF分布呈现纬向型,在副热带西风急流北侧即对流层顶断裂带中存在东西向的TST(对流层向平流层输送)-STT(平流层向对流层输送)-TST的波列结构(水平输送项决定),而南侧分布决定于垂直输送项。(2)在80°E105°E范围内,冬春季节,青藏高原南部及其以南区域为TST,北部为STT;夏秋季节,整个区域几乎由TST所控制。西风急流南侧的CTF主要决定于垂直项,而北侧主要决定于水平项,再往北,垂直项与水平项贡献相当。(3)青藏高原与孟加拉湾区域平均CTF在所有季节均为TST,即有从对流层到平流层净的向上输送,2月强度最大,7月为另一个极大值;两个极大值有不同的产生机制,后者决定于垂直项,而前者由水平项决定。(4)青藏高原(及孟加拉湾)区域年平均CTF在1958~2001年之间的变化趋势在1982年左右出现一个转折:1982年之前,CTF为递减过程;而之后CTF为相对较强的增长。上述结果表明:尽管冬季高原上空为下沉气流,但高原上空的水平输送项有很强的向上贡献,这与丛春华等(2003)得出的STT不一致。但需要指出的是,根据Wei公式计算的CTF,尤其在急流附近,对资料中存在的误差十分敏感(Gettleman等,2000),因此青藏高原主体上空在冬季是STT还是TST,有待于进一步的分析研究。
引用
收藏
页码:1309 / 1318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全球平流层-对流层之间臭氧通量的时空演变研究 [J].
王卫国 ;
樊雯璇 ;
吴涧 ;
谢应齐 ;
袁敏 ;
陈新梅 ;
杨茜 ;
王颢樾 .
地球物理学报, 2006, (06) :1595-1607
[2]   大气对流层顶的臭氧时空分布变化 [J].
王卫国 ;
袁敏 ;
吴涧 ;
樊雯璇 ;
王颢樾 ;
刘晓璐 .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06) :509-517
[3]   上对流层-下平流层交换过程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J].
陈洪滨 ;
卞建春 ;
吕达仁 .
大气科学, 2006, (05) :813-820
[4]   全球对流层顶温度场演变的气候学特征分析 [J].
吴涧 ;
杨茜 ;
王卫国 ;
袁敏 ;
樊雯璇 .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04) :323-332
[5]   全球对流层顶气压场和温度场的时空演变结构特征 [J].
王卫国 ;
樊雯璇 ;
吴涧 ;
孙绩华 ;
袁敏 ;
杨茜 ;
王颢樾 .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02) :127-135+177
[6]   2003年12月青藏高原上空出现微型臭氧洞 [J].
卞建春 ;
王庚辰 ;
陈洪滨 ;
祁栋林 ;
吕达仁 ;
周秀骥 .
科学通报 , 2006, (05) :606-609
[7]   对流层垂直臭氧分布变化量对生物质燃烧响应的模拟研究 [J].
陈新梅 ;
王卫国 ;
吴涧 ;
樊雯璇 .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01) :45-50
[8]   青藏高原和伊朗高原上空臭氧变化特征及其与南亚高压的关系 [J].
周任君 ;
陈月娟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2005, (06) :899-908
[9]   中国及邻近地区污染排放对对流层臭氧变化与辐射影响的研究 [J].
王卫国 ;
吴涧 ;
刘红年 ;
郭世昌 ;
陈新梅 ;
罗燕 .
大气科学, 2005, (05) :734-746
[10]   青藏高原地区大气臭氧变化的研究 [J].
周秀骥 ;
李维亮 ;
陈隆勋 ;
刘煜 .
气象学报, 2004, (05) :513-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