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凹陷胜坨地区油气运移方向研究

被引:13
作者
王圣柱
金强
王强
机构
[1] 石油大学(华东)
关键词
油源对比; 油气运移; 运移方向; 运移通道; 胜坨地区;
D O I
10.13673/j.cnki.cn37-1359/te.2004.06.007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对胜坨地区沙四段上亚段和沙三段下亚段烃源岩、原油和大量油砂样品进行了饱和烃色谱、色谱-质谱等有机地球化学分析以及精细的油源对比,表明该区存在三种不同成因类型的原油分别来源于不同烃源岩。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区域构造条件和有利的油气运移通道进行了分析。根据"地质色层"原理,分析了原油粘度、C15+正构烷烃相对含量、甾烷和萜烷分子等地球化学指标的变化规律,同时结合构造应力场分析,判断了区域性油气二次运移的方向和趋势:胜坨地区沙四段、沙三段原油以利津、民丰洼陷和胜坨地区北侧烃源岩为中心呈发散状运移。
引用
收藏
页码:19 / 21+82 +82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民丰洼陷油气分布成因及流体势计算修正 [J].
张冀北 ;
王睿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3, (S1) :8-9
[2]   东营凹陷两套优质烃源岩层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J].
朱光有 ;
金强 .
沉积学报, 2003, (03) :506-512
[3]   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扇体油气聚集模式 [J].
王宝言 ;
肖焕钦 ;
陈宝宁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3, (02) :22-25+4
[4]   济阳坳陷下第三系优质烃源岩的发育及其意义 [J].
张林晔 ;
孔祥星 ;
张春荣 ;
周文 ;
徐兴友 ;
李政 .
地球化学, 2003, (01) :35-42
[5]   东营凹陷沙三、沙四段石油运移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 [J].
查明 .
现代地质, 1997, (04) :133-138
[6]  
胜坨地区勘探研究与实践.[M].庞瑞峰等著;.中国石化出版社.2004,
[7]  
东营凹陷胜坨地区油气成藏模式及其勘探前景研究.[D].周建林.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化学研究所).2003,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