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固碳效应——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之生态系统固碳任务群研究进展

被引:88
作者
方精云
于贵瑞
任小波
刘国华
赵新全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3] 中国科学院重大任务局
[4]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5]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关键词
生态系统; 碳储量; 碳吸收; 生态工程; 中国;
D O I
10.16418/j.issn.1000-3045.2015.06.019
中图分类号
X171 [生态系统与污染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气候变化是当前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共同挑战,受到世界各国人民和政府的高度关注。陆地生态系统固碳被认为是最经济可行和环境友好的减缓大气CO2浓度升高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如何提高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固碳能力,是近年来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领域。2011年,中科院启动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的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其中,生态系统固碳任务群在中国森林、灌丛、草地和农田生态系统约16 000个野外样地进行了系统的野外调查,并开展了6大国家重大生态工程固碳效应评估和4个典型区域固碳增汇技术体系和示范的综合研究。在全国尺度上准确评估了森林、灌丛、草地和农田生态系统的固碳现状、速率和潜力,科学评估了中国重大生态工程的固碳效应,并发展了兼顾社会经济和固碳效应需求的区域可持续新模式。此外,生态系统固碳任务群首次在国家尺度构建了科学的、可核查的陆地生态系统碳清查实体数据库,不仅可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间谈判提供重要数据,还将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848 / 857+875 +875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2001~2010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的初步评估(英文) [J].
王秋凤 ;
郑涵 ;
朱先进 ;
于贵瑞 .
ScienceBulletin, 2015, 60 (06) :577-590
[2]  
Carbon carry capacity and carbon sequestration potential in China based on an integrated analysis of mature forest biomass.[J].LIU Ying Chun;YU Gui Rui;WANG Qiu Feng;ZHANG Yang Jian;XU Ze Hong;.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2014, 12
[3]  
Spatio-temporal changes in biomass carbon sinks in China's forests from 1977 to 2008.[J].GUO ZhaoDi;HU HuiFeng;LI Pin;LI NuYun;FANG JingYun;.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2013, 07
[4]  
生态系统固碳观测与调查技术规范.[M].生态系统固碳项目技术规范编写组.科学出版社.2015,
[5]  
中国森林、农田和草地温室气体计量方法.[M].刘硕;李玉娥;张小全.科学出版社.2015,
[6]   How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and stand age control the biomass carbon density of global mature forests [J].
Liu, Yingchun ;
Yu, Guirui ;
Wang, Qiufeng ;
Zhang, Yangjian .
GLOBAL ECOLOGY AND BIOGEOGRAPHY, 2014, 23 (03) :323-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