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老龙洞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地层的海平面下降事件

被引:43
作者
吴亚生 [1 ]
姜红霞 [1 ]
廖太平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2] 重庆科技学院
关键词
二叠纪-三叠纪界线地层; 二叠纪末; 海平面下降; 侵蚀面; 四川;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34.46 [二叠纪(系)]; P534.51 [三叠纪(系)];
学科分类号
摘要
老龙洞的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地层剖面许多学者做过研究,关于其海平面变化问题的争论一直没有解决。本文的研究首次在该剖面上发现了明显的侵蚀面,说明曾经有海平面下降事件。对沉积环境的解释也有新的认识。该剖面在长兴期钙质海绵灰岩之上沉积了一套开阔台地相的沉积,其上是1.4m 厚的局限台地相沉积,具有斑点状构造。此层顶部出现一个波状起伏的侵蚀面。侵蚀面上下的岩性不同。此面之上是0.8m 厚的浅水的局限台地相沉积,具有树枝状的构造和外貌。此层顶面是一个更加明显的侵蚀面,起伏高差达到0.3m 以上。侵蚀面上下的岩性截然不同,以及其上岩石层理与侵蚀面的斜交关系,以及侵蚀面的形态把侵蚀面同缝合线区分开来。这个侵蚀面代表一次显著海平面下降事件之后的一次较长时间的出露和风化剥蚀。侵蚀面之上是透镜状分布的灰色的层状的小腹足类的颗粒岩,再上是一薄层灰黄色的泥粒岩,含丰富的小双壳类。此层以上是青灰色的薄板状的泥质灰泥岩,舍丰富的0.3~3mm 大小的、内部重结晶的同生角砾。
引用
收藏
页码:2405 / 2412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晚二叠世末的生物礁出露及其意义 [J].
吴亚生 ;
范嘉松 ;
金玉玕 .
地质学报, 2003, (03) :289-296+433
[2]   钙质海绵之古生态 [J].
吴亚生 ;
范嘉松 .
古生物学报, 2000, (04) :544-547
[3]  
?Microbialites in the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 interval in central China: Structure, age and distribution[J] . Steve Kershaw,Li Guo,Andrew Swift,Jiasong Fan.Facies . 2002 (1)
[4]  
Uppermost permian reefs and permo-triassic sedimentary facies from the southeastern margin of Sichuan Basin, China[J] . Dipl.-Geol. Joachim W. Reinhardt.Facies . 198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