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中国农村老年人长期照护选择安排实证研究

被引:10
作者
曹艳春 [1 ]
王建云 [1 ]
汪婷 [1 ]
吴蓓 [2 ]
机构
[1] 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 杜克大学护理学院
关键词
社会交换; 志愿性交换; 制度性交换;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323.89 [农村社会保障、福利事业];
学科分类号
120404 ;
摘要
根据社会交换理论,老年人可以与家庭成员、社会化养老机构、国家等建立交换关系,以社会交换方式获得长期照护服务。本文分析了中国农村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社会交换安排,认为老年人可用于社会交换的资源包括劳动收入、给予子女的无偿服务、给予社会的志愿服务、给予国家的税收或社会保险费、可与国家进行交换的特殊价值和可用于交换的商业性资产。老年人社会交换方式包括家庭内部交换、社会性交换、制度性交换和志愿性交换。建议国家对各种交换方式进行监督管理,提高社会交换质量。
引用
收藏
页码:17 / 22+27 +27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Social exchange theory. Emerson,R.M. Social psychology:Sociologicalperspectives . 1981
[2]  
Handbook of the Psychology. Vern L Bengtson. . 1985
[3]  
The norm of reciprocity: A preliminary statement. Gouldner AW. American Sociologist . 1960
[4]  
社会学理论的结构[M]. 华夏出版社 , (美)乔纳森·特纳(JonathanH.Turner)著, 2001
[5]  
Stone age economics. Sahlins,M. . 1972
[6]  
社会学原理[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朱力等著, 2003
[7]  
Bureaucracy in Modern Society. Blau,Meyer. . 1956
[8]  
Resource theory: Interpersonal behavior as exchange. Edna B Foa,Uriel G. Foa. Social exchange: Advances in theory and research . 1980
[9]  
Reciprocity and the Coping Strategies of Older People: Cultural Dimensions of Network Building. Wentowski,G.J. The Gerontologist . 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