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三塘湖跃进沟二叠系地幔热液喷流型原生白云岩

被引:53
作者
柳益群 [1 ]
焦鑫 [1 ]
李红 [1 ]
袁明生 [2 ]
YANG Wan [3 ]
周小虎 [1 ]
梁浩 [2 ]
周鼎武 [4 ]
郑朝阳 [1 ]
孙芹 [1 ]
汪双双 [1 ]
机构
[1] 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地质学系
[2] 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吐哈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3] Department of Geological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Missour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4] 山东科技大学地质科学与地质工程学院
关键词
原生白云岩; 地幔热液喷流岩; 陆内裂谷; 二叠系; 三塘湖地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8.245 [];
学科分类号
070901 ;
摘要
新疆三塘湖地区二叠系芦草沟组与新疆广大地区的芦草沟组同为重要的生烃层系.本研究首次在三塘湖跃进沟剖面芦草沟组中发现热液喷流型白云岩及其共生组合,白云岩以泥晶白云岩和砂屑白云岩为主,含少量砾屑白云岩,它们多呈0.05~0.15cm厚的纹层,与纹层状泥晶灰岩和纹层状泥晶白云质方沸石岩等呈互纹层.砂屑白云岩中普遍含碱性长石和方沸石颗粒,为方沸石响岩—过碱性岩浆岩经喷爆、搬运、沉积而成的矿物碎屑;基质多为小于0.01mm的白云石和铁白云石.根据矿物成分和含量可将白云岩分为4种类型.依据白云岩中所含的碎屑均为方沸石、碱性长石、凝灰岩的晶屑、玻屑等内碎屑,认为该湖盆应是一种以内碎屑为主的欠补偿湖盆.岩石地球化学结果显示:氧同位素■18OPDB介于-5‰~-21.1‰,平均-11.9‰;87Sr/86Sr比值介于0.70457~0.706194,平均0.705005,结合多期过碱性岩浆岩的溢流,反映出地幔热液的特点.来自地幔的流体使底辟到下地壳的超基性岩发生蛇纹石化,提供了生成白云石、铁白云石所必须的Mg2+,Fe2+.过碱性岩浆以及富含Ca2+,Mg2+,Fe2+和CO32-的热液交替喷发和喷流,并与湖水混合,最终在热液喷口处形成岩浆喷爆角砾岩、具同生变形层理的白云岩,在远离喷口处形成具纹层构造的白云岩等喷流岩.综合资料分析表明,本区的白云岩是一种罕见的陆内伸展背景下的裂谷盆地地幔热液喷流型原生白云岩;该套岩石的发现无论对白云岩成因的认识还是对于探讨新疆北部晚古生代的区域构造背景及沉积环境均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1862 / 1871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6 条
[1]   白云岩成因探讨:新疆三塘湖盆地发现二叠系湖相喷流型热水白云岩 [J].
柳益群 ;
李红 ;
朱玉双 ;
胡亭 ;
傅国斌 ;
刘洪福 ;
周小虎 ;
郑朝阳 ;
樊婷婷 .
沉积学报, 2010, 28 (05) :861-867
[2]   三塘湖盆地中二叠统芦草沟组白云岩成因 [J].
朱玉双 ;
柳益群 ;
周鼎武 .
西北地质, 2009, 42 (02) :95-99
[3]   青藏高原当雄地区方沸石响岩的主要造岩矿物特征:原生方沸石的证据 [J].
蒋云 ;
赵珊茸 ;
马昌前 ;
张金阳 .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8, (03) :320-328
[4]   四川盆地东北部三叠系飞仙关组碳酸盐岩成岩作用和白云岩成因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J].
黄思静 ;
胡作维 ;
王春梅 ;
郜晓勇 ;
邹明亮 ;
王庆东 .
地球科学进展, 2007, (05) :495-503
[5]   新疆三塘湖盆地二叠系湖相白云岩形成机理初探 [J].
李红 ;
柳益群 ;
朱玉双 .
沉积学报, 2007, (01) :75-81
[6]   酒西盆地下沟组湖相白烟型喷流岩岩石学特征 [J].
郑荣才 ;
文华国 ;
范铭涛 ;
汪满福 ;
吴国瑄 ;
夏佩芬 .
岩石学报, 2006, (12) :3027-3038
[7]   江汉盆地潜江凹陷上始新统含盐岩系准原生白云岩的沉积学特征与形成机理 [J].
张永生 ;
侯献华 ;
张海清 ;
杨玉卿 .
古地理学报, 2006, (04) :441-455
[8]   西藏玉龙斑岩铜矿含矿斑岩体钾长石斑晶的有序度及成因探讨 [J].
陈文明 ;
盛继福 ;
钱汉东 .
岩石学报, 2006, (04) :1017-1022
[9]   新疆吐-哈、三塘湖盆地二叠纪玄武岩形成古构造环境恢复及区域构造背景示踪 [J].
周鼎武 ;
柳益群 ;
邢秀娟 ;
郝建荣 ;
董云鹏 ;
欧阳征健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6, (02) :143-153
[10]   新疆三塘湖盆地古生代晚期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岩浆演化意义 [J].
赵泽辉 ;
郭召杰 ;
韩宝福 ;
王毅 .
岩石学报, 2006, (01) :199-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