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0年挠力河流域上游径流深变化过程及其驱动机制研究

被引:9
作者
刘正茂 [1 ,2 ]
吕宪国 [3 ]
夏广亮 [2 ]
陈志科 [2 ]
孙永贺 [4 ]
机构
[1] 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2] 黑龙江农垦勘测设计研究院
[3]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4]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水文局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挠力河; 径流深; 驱动机制; 面降水;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33 [水文分析与计算];
学科分类号
摘要
近50年挠力河上游径流深总体上呈递减趋势,并且径流深的递减与面上降水量的递减总体上一致,但不同的时段,径流深突变较为明显,并且与面上降水量的多少出现反常现象。通过运用双累积曲线法,得出自1963年以来,研究区域面上降水量与径流深的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要表征为径流系数呈减少趋势。采用径流系数差异的秩和T检验法(α=0.05,n1=7,n2=43,T=255,T1α=108.52,T2α=248.47,T>T2α>T1α),同样得出1956~1962年径流系数系列与1963~2005年径流系数系列之间不具有一致性。运用降水—径流深频率曲线分析得出,同样的降水频率下,得出1963~2005年期间比1956~1962年期间径流系数也有显著的减少。研究结果表明:①降水是径流深变化的关键驱动力;②集水区域人为活动导致土地利用/覆被的变化,是径流系数突变的重要原因之一;③自2001年起,径流深的变化主要受龙头桥水库的调节以及水稻灌溉用水量的控制。建议应当增大龙头桥水库生态环境的调水功能,严格限制宝清水文站以上水稻田的发展面积;开展坡耕地退耕还林,增加森林的保育力度。本研究方法及结论,对未来科学配置挠力河流域水资源,尤其是寻求合理的湿地水资源恢复方案,以及分析三江平原旱化过程及其原因的具有参考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44 / 50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三江平原挠力河流域50年代以来湿地退缩过程及驱动力分析 [J].
侯伟 ;
张树文 ;
张养贞 ;
匡文慧 .
自然资源学报, 2004, (06) :725-731
[2]   基于人类活动的流域产流模型构建 [J].
王浩 ;
雷晓辉 ;
秦大庸 ;
王建华 ;
周祖昊 .
资源科学, 2003, (06) :14-18
[3]  
Assessment of the impacts of land use changes on the hydrological regime of a small rural catchment in South Africa[J] . Billy Troy,Coralie Sarron,Jean Marie Fritsch,Dominique Rollin. &nbspPhysics and Chemistry of the Earth . 2007 (15)
[4]  
Assessment ofthe impacts of land use changes on the hydrological regime of asmall rural catchment in South Africa. Billy Troy,Coralie Sarron,Jean Marie Fritsch,et al. Physics and Chemistryof the Earth . 2007
[5]  
The effect of land use/cover change on surface runoff in Shenzhen region,China. Shi PJ,Yuan Y,Zheng J,et al. Catena . 2007
[6]  
Effects of the conversion of marshland to cropland on water and energy exchanges in northeastern China. Zhao X S,Huang Y,Jia Z J,et al. Journal of Hydronautics . 2008
[7]   土壤有效含水量的经验估算研究——以东北黑土为例 [J].
周文佐 ;
刘高焕 ;
潘剑君 ;
不详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 2003, (04) :88-95
[8]   20世纪80年代以来挠力河流域湿地景观变化过程研究 [J].
刘红玉 ;
张世奎 ;
吕宪国 .
自然资源学报, 2002, (06) :698-705
[9]   三江平原挠力河流域湿地生态特征变化研究 [J].
崔保山 ;
刘兴土 .
自然资源学报, 2001, (02) :107-114
[10]   1954年以来三江平原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 [J].
宋开山 ;
刘殿伟 ;
王宗明 ;
张柏 ;
金翠 ;
李方 ;
刘焕军 .
地理学报, 2008, (01) :9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