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皋兰山植物群落的初步研究

被引:4
作者
陈庆诚
王泽鋆
杨上洸
敖良德
机构
关键词
植物; 初步研究; 植物群落; 群丛; 群系; 阿尔泰紫苑; 猪毛菜; 降压药(中药); 蒙古糙苏; 小黄菊; 优势种; 宿根亚麻; 蒙古芯芭; 半灌木; 皋兰山; 海拔高度; 植被; 黄花篙; 成层现象; 土壤水分; 土壤水; 土壤成分; 兰州; 甘肃;
D O I
10.13885/j.issn.0455-2059.1957.01.022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兰州位于我国的中心,约占北纬36度03分,东经103度57分,拔海1508.53米。皋兰山是兰州四周环山中的最高峰,位居兰州市东南郊。在地形上,皋兰山属于分割黄土高原山岭的一部分,拔海高度约为2100米。由于地理位置及海拔的影响,兰州的气候属大陆性气候类型。年平均温度为6.9℃,年平均雨量为338.6毫米,而61.61%集中在6、7、8、三个月,全年各月平均相对湿度为58%,年蒸发量则达3,571毫米,风力为5.8米/秒。皋兰山山岭的顶部均为厚层的黄土所掩盖,其下则为第三纪红土层。因此,调查区的土壤,全由黄土母质发育而来,含多量钙质,属栗钙土类,PH值为7.6—8.1。调查区的植被,有如下的生志特点:(1)植物种属比较贫乏:全区植物只有41科,93属,124种;(2)群落外貌单纯:调查区内缺乏自然生长的乔木,植被主要由半灌木与草本植物所构成,属干燥草原区的灌木草本群落型;(3)植物具明显旱生形态:群落主要成分,很多是干燥草原区的代表种属,如锦鸡儿属、蒿属、菊属的小黄菊(Chrysanthemum neofruticulosum Ledeb.)、羽茅属、芨芨草等。它们都具有各种适应干旱环境的形态特征。调查区植物群落,可区分为下列的四个群丛: 1.白药+黄花蒿+厚穗滨草群丛(Chenopodium album+Artemisia annus+Elymus dasystachys Association) 本群丛分布于皋兰山山麓的侵蚀沟谷内,约占海拔1510至1560米的地段。所在地气候与土壤特点是光线弱、日照时间短、风力小、大气相对湿度大与土壤潮湿。群丛优势种有白藜、黄花蒿和厚穂滨草三种喜湿耐阴植物。此外,伴生有灰绿藜、苦苣菜、苍耳、两栖蓼、扁蓄等草本植物。灌木则可见枸杞(Lycuim chinensis Mill)、紫金银花(Lonicera heteroloba Batal.)、裴氏金银花(L.ferdinandi.Fr.)三种。 2.篦叶蒿群丛(Artemisia pectinata Association) 这一群丛占据皋兰山北坡山麓海拔1510—1580米,坡度在15°以下的开旷地段。其环境条件,在北坡来说,主要表现于阳光充沛,温度高,大气相对湿度低与土壤干燥。群丛总夏盖度约为50%,而以篦叶蒿最占优势。常见植物有钾猪毛菜、灰蓬(Salsola arachnoides‘moq’Kung)、蒙古芯芭(Cymbaria mongolica Maxim.)、茵陈蒿、阿尔泰紫菀、小黄菊等喜光喜温种类。 3.小黄菊+供蒿-藓群丛(Chrysanthemum neofruticulosum+Artemisia sacrorum var latiloba-Polytrichum sp. Association) 本群丛包括皋兰山北坡自海拔1580米以上一直至山顶(海拔2100米)的全部地段,为调查区内分布面积最广的群丛。其生态环境是阳光弱、日照时间短、蒸发量小、气温低;土镶为栗钙土,PH值在8.0—8.1左右,土壤风干含水量为5.2—5.6%。群丛在垂直结构上,可分为两层:第一层包括高度在10厘米以上的灌木、半灌木与草本植物,而以小黄菊和供蒿最占优势。本氏羽茅则为本属中的亚优势种。常见植物尚有野葱、青木香(Saussurea nigrescens Maxim.)、骆驼蓬、达乌里紫云英,多裂委陵菜、宿根亚麻、木锦鸡儿(Caragana frutex K. Koch.)等。第二层为地被层,主要由藓类和地衣所组成。此外,偶尔出现细叶车前(Plantago Lessingii)与鳞叶龙胆(Gentiana squarrosa Ledeb.)铺地生长。群丛总复盖度约为67%。 4.本氏羽茅+阿尔泰紫菀+小黄菊群丛(Stipa Bungeana+Aster altaicus+Chrysanthemum neofruticulosum Association) 这一群丛占皋兰山南坡除农田以外的全部地区。其气候与土壤条件,可归纳为下:日晒强烈、日照时间长、气温高;人为对自然植被破坏强烈,表土冲刷现象异常严重。土壤水分含量甚低,仅占风干重的1.88—3.41%,pH值为7.4—7.6。本氏羽茅、阿尔泰紫菀与小黄菊为群丛中的主要种类。它们对于干旱的环境均具有强大的适应力。其他常见植物有红砂、宿根亚麻、达乌里紫云英、骆驼蓬、供蒿、茵陈蒿、黄角蒿(Incarvillea lutea Bur.&Franch.)地肤等抗旱或耐旱种类。苏联猪毛菜(Salsola rutheniea Iljin)和灰蓬,常各成单纯小群丛,出现于山坡间。本群丛中缺地被层,无地上成层现象。群丛总复盖度仅为25—30%。由于南北坡取向不同所引起气候与土壤因子的变化,调查区植物群落,在分布、结构、外貌、种类成分及生长发育状况上,也随着发生很大的差异。海拔高度的改变,对气温、相对湿度,土温及土壤水分状况的影晌,也明显地反映在群落中各个种间的数量比例关系上。随着季节的更换,群落中的种类成分,表现出比较显著的季相演替关系。作者等曾作北坡群丛春、夏和秋三季季相的观察与纪录。
引用
收藏
页码:169 / 194
页数:26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