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龄期棉铃虫用氰戊菊酯汰选对其抗性发展的影响

被引:2
作者
刘瑾
陈长琨
韩召军
王荫长
机构
[1] 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南京
关键词
棉铃虫; 氰戊菊酯; 抗性发展;
D O I
10.16380/j.kcxb.2000.04.001
中图分类号
S435.622 [虫害];
学科分类号
090401 ; 090402 ;
摘要
利用中抗 (15 0 6倍 )品系 ,室内用氰戊菊酯对棉铃虫Helicoverpaarmigera初孵至 4龄幼虫分别进行连续汰选 ,选育 9代后 ,以 3龄幼虫汰选的抗性发展最快 (31 5倍 ) ,其次是 4龄、 2龄幼虫汰选的品系 (分别增加 2 5 2倍和 14 5倍 ) ,用初孵幼虫汰选的抗性发展最慢 (10 2倍 )。抗性现实遗传力的测定表明 ,3龄幼虫汰选的抗性现实遗传力 (0 4 4 19)显著大于初孵幼虫的(0 2 346 )。代谢酶抑制剂的增效实验发现 ,磷酸三苯酯 (TPP)对各品系棉铃虫均无明显增效作用。而增效醚 (PBO)对高龄幼虫汰选的品系的增效作用比低龄幼虫汰选的品系增效作用强。测定初孵和 3龄幼虫汰选品系试虫的击倒抗性发现 ,初孵幼虫汰选品系的抗性增加倍数 (10 2 )与击倒抗性增加的倍数 (10 5)相似 ,而 3龄幼虫汰选的抗性增加倍数 (31 5)显著高于击倒抗性增加的倍数 (19 9)。认为初孵幼虫期多功能氧化酶 (MFO)表达不完全 ,用药主要是筛选击倒抗性 ,而高龄幼虫期用药则会同时筛选击倒抗性和MFO参与的代谢抗性。因而初孵幼虫期用药抗性发展缓慢。生产上不仅可以提高药剂的防效 ,同时可以延缓抗性的发展。
引用
收藏
页码:337 / 345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棉铃虫不同龄期幼虫羧酸酯酶、谷胱甘肽转移酶、乙酰胆碱酯酶研究 [J].
张文吉 ;
张友军 ;
韩熹莱 .
植物保护学报, 1996, (02) :157-162
[2]   铃虫对氰戊菊酯抗性和敏感品系的选育 [J].
吴益东,沈晋良,尤子平 .
昆虫学报, 1994, (02) :129-136
[3]  
中美农业科技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M]. 农业出版社 , 会议论文编辑委员会编, 1996
[4]  
Resistance risks assessment for single and multiple insecticides: Responses of diamondback moth to Bacillus thuringiensis .2 Tabashnik B E,McGaughey W H. J. Econ. Entomol .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