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利益、普遍利益与公共性批判

被引:6
作者
沈湘平
机构
[1]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关键词
普遍利益; 个人利益; 政治; 经济利益; 历史唯物论; 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 领域; 公共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B821 [人生观、人生哲学];
学科分类号
01 ; 0101 ;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或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在研究者的理念和研究对象等方面,都发生了一些值得思考和总结的变化。在30年的历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或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可以说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由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肇始,而后"突围"到回归原典,再到兴起"领域哲学"或"部门哲学",逐步呈现出多样并存的局面。上世纪90年代以来,研究者更加注重吸纳西方现代哲学资源,结合社会历史进程中的问题,努力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或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形态。文化哲学、政治哲学、现代性问题、公共性问题以及发展及其价值关怀,成为其中较为活跃的领域。下面这组来自"第四届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论坛"(青年哲学论坛)的论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或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中的上述特点。
引用
收藏
页码:28 / 31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德)马克思;(德)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01,
[2]  
人的条件.[M].(美)汉娜·阿伦特(HannahArendt)著;竺乾威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3]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德)哈贝马斯(JuergenHabermas)著;曹卫东等译;.学林出版社.1999,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马克思;恩格斯 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编.人民出版社.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