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盆地系统演化与高原形成时间

被引:16
作者
朱利东
王成善
伊海生
刘登忠
向芳
刘志飞
赵西西
刘顺
机构
[1] 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2] 同济大学
[3] Institute of Tectonics
[4]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盆地演化; 前陆盆地; 构造隆升; 形成时间;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4.4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青藏高原在以时间为坐标的隆升过程中,高原的范围、高度都是呈阶段性递增的。随着青藏高原的构造隆升,在高原的内部和外围发育了众多的沉积盆地,在这些沉积盆地中详细地记录了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高原北部盆地的演化显示出向北递进增长的特征,以南北挤压为动力背景的北部前陆盆地演化代表了盆地对高原周缘造山带的响应关系:金沙江缝合带、昆仑山、祁连山的新生代逆冲抬升的时间分别为53Ma、46Ma和29.5Ma。对高原南北盆地-造山带的构造演化对比发现:祁连山和高喜马拉雅的逆冲时间相同,说明青藏高原在渐新世基本定型。
引用
收藏
页码:249 / 255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东昆仑东段新生代高原隆升重大事件的沉积响应 [J].
向树元 ;
王国灿 ;
邓中林 .
地球科学, 2003, (06) :615-620
[2]  
青藏高原北缘碰撞变形的深部过程——深地震探测成果之启示[J]. 高锐,李朋武,李秋生,管烨,史大年,孔祥儒,刘宏兵.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1(S1)
[3]   兰坪盆地侏罗纪陆相层序地层研究 [J].
朱利东 ;
刘登忠 ;
王国芝 ;
陶晓风 ;
徐新煌 ;
李佑国 .
地层学杂志, 2001, (01) :40-43
[4]   青藏高原隆起及海陆分布变化对亚洲大陆气候的影响 [J].
陈隆勋 ;
刘骥平 ;
周秀骥 ;
汪品先 .
第四纪研究, 1999, (04) :314-329
[5]   与亚洲古季风有关的中国及邻区新生代构造演化的几个问题 [J].
卢演俦 ;
丁国瑜 .
第四纪研究, 1998, (03) :205-212
[6]   青海可可西里地区新生代火山岩研究 [J].
郑祥身 ;
边千韬 ;
郑健康 .
岩石学报, 1996, (04) :33-48
[7]   祁连山西段及酒西盆地区第四纪构造运动的阶段划分 [J].
陈杰,卢演俦,丁国瑜 .
第四纪研究, 1996, (03) :263-271
[8]   西藏第三纪有孔虫生物地层及地理环境 [J].
万晓樵 .
现代地质, 1987, (01) :15-47
[9]   青藏高原隆起的时代、幅度和形式的探讨 [J].
李吉均 ;
文世宣 ;
张青松 ;
王富葆 ;
郑本兴 ;
李炳元 .
中国科学, 1979, (06) :608-616
[10]  
龙门山冲断带与川西前陆盆地的形成演化[M]. 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 刘树根著, 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