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的人性观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被引:4
作者
黄明理
张秀芹
机构
[1]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关键词
马克思; 人性; 和谐社会;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A811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学习和研究]; D61-02 [];
学科分类号
030501 ; 030504 ; 0305 ; 030503 ;
摘要
马克思主义不仅是社会革命的理论,更是构建社会和谐的理论,革命和斗争旨在实现和谐。从马克思关于人性的劳动本质论、社会关系决定论和需要本性论三重概括中可以厘析出人性的四大要素(人的自然性、社会性、理性和道德性)和由此决定的四种能力(生活热情力、社会认同力、理性调控力和道德奉献力)。热爱劳动、善于共处和追求高雅是马克思人性观的现代启示。
引用
收藏
页码:4 / 6+89 +89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3 条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马克思;恩格斯 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译.人民出版社.1979,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马克思;恩格斯 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译.人民出版社.1972,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马克思;恩格斯 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译.人民出版社.1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