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 条
如何看待“样本书”现象——与于安义同志商榷
被引:7
作者:
朱凡
机构:
来源:
关键词:
保存本;
样本书;
样本图书;
图书文献;
建筑物;
图书馆;
安义;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正>于安义同志的文章《对“样本书”现象的再思考》(以下简称“于文”)在《大学图书馆学报》1989年第3期发表后,编辑部收到一些读者来信来稿,提出种种相同或不同看法,见仁见智,相信对高校图书馆的工作及于安义同志本人都会有所启发和帮助。不过在讨论中有一个歧义的问题,似乎应该先明确一下。在高校图书馆,确实存在“样本书”,或“库本”,或“保留本”,或“保存本”,名称既有不同,具体的做法更因馆而异。如北大有“库本”之称,库本,不外借,但可在馆内阅览;清华则实行“样本”制度,中文期刊、(以及一部分中文图书)到馆,先提出一本单独收藏,基本上不外借,也不供馆内日常阅览,意在保存品种,以备不时之需.于文的议论对象,看来是属于或类似于“清华型”的;而持不同意见的同志对“样本书”的理解,基本上是“只供馆内阅览,不能外借”的“北大模式”。我们对两校的做法并不敢贸然置褒贬之词,也不认为于文一无可商榷之处,至于“样本书”等名称的统一及精确定义的问题,更不是我们所能解决的(当然,希望本刊的讨论能推动专业名词术语标准化的工作),发表于文的初衷在于开展改进或改革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讨论。近几年来,国内外书刊价格猛涨,高校图书馆的购书经费却维持原状或增加有限。面对“少米之炊”,纵然是巧妇,也不能尽如客意,赧颜捧出“舍书保刊”、“舍外文保中文”、“减复本保品种”这几样劣菜。就中文图书而言,平均复本量只在2—3册之间,如何尽可能好地满足数以百、千、万计的高校师生的需求,在文献收集、开发利用方面还是有题可做的。愿《大学图书馆学报》多刊登这方面的研讨文章,
引用
收藏
页码:56 / 58+55
+55
页数:4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