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群体的互助网络及其道德秩序

被引:3
作者
陈映芳
机构
[1]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
关键词
住房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 城市下层; 施助; 大学宿舍; 互助网络; 采访记录; 流动群体; 迁移群体;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C913.4 [文教、卫生]; D663 [阶级、阶层];
学科分类号
030301 ; 1204 ; 0302 ; 030204 ;
摘要
作者在多年来的研究中注意到,与东南亚、拉美以及非洲的贫民窟现象相比较,中国各地迁移群体的居住生活有一些较为明显的差异特征。在目前的中国,下层迁移群体虽然普遍生活在城市贫困社区中,但他们的生活秩序尚没有崩溃。考虑到中国有两亿多流动人口,他们得不到城市政府的住房保障,甚至也得不到雇主的住房扶助,我们目前所能看到的城市下层迁移群体的居住生活秩序或许可以称为一种"社会奇迹"。本研究依据作者近几年组织的有关城市下层居住生活的调查素材,探讨了当今中国城市社会中居住贫困群体的居住生活秩序是如何形成的。几十年来,在市场化、城市化以及消费社会快速形成的过程中,社会失序、道德危机等等一直是中国研究中引人注目的议题。而与此同时,一些自生的社会秩序也在悄然形成。在空前规模的社会大流动中,数以亿计的农民及各类贫困群体在社会流动中顽强地建立他们的生活秩序,并构建起生活互助、共生协作的社会网络。在此过程中,一些由他们共享的规范伦理得以形成,并赢得了社会普遍的理解。
引用
收藏
页码:12 / 24+5+8 +5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关系化还是类别化:中国人“我们”概念形成的社会心理机制探讨 [J].
杨宜音 .
中国社会科学, 2008, (04) :148-159+207
[2]   从权利能力到道德能力 [J].
曹刚 .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 2007, (02) :58-63
[3]   城市居民社会网络的阶层构成 [J].
张文宏 ;
李沛良 ;
阮丹青 .
社会学研究, 2004, (06) :1-10
[4]  
“自我”中国.[M].(挪) 贺美德 (Hansen;M.H.) ; (挪) 鲁纳 (Svarverud;R.) ; 著.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5]  
中国社会的个体化.[M].阎云翔; 著.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6]  
布满贫民窟的星球.[M].(美) 戴维斯; 著.新星出版社.2009,
[7]  
正义的两面.[M].慈继伟著;.三联书店.2001,
[8]  
身处欧美的波兰农民.[M].(美)W.I.托马斯[WilliamI.Thomas];(波)F.兹纳涅茨基[FlorianZnaniecki]著;张友云译;.译林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