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滴注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药代动力学分析

被引:101
作者
倪建华
陈国强
沈志祥
李秀松
刘海卫
黄燕婷
方智雯
陈赛娟
王振义
陈竺
机构
[1]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科,上海血液学研究所
基金
上海市科技启明星计划;
关键词
砷剂类,药代动力学,白血病.髓细胞性.急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733.71 [急性白血病];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目的:为了解三氧化二砷经静脉用药在体内的药物代谢以及对人体的毒副作用。方法:用气相色谱法对8例用三氧化二砷静脉滴注治疗复发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进行了药代动力学研究,同时监测了尿砷排泄及末梢砷蓄积情况。持续2小时静脉滴注10mg三氧化二砷注射液,测得高峰血浓度Cpmax为0.94±0.37mg/L,达峰时间Tpeak为4小时,血浆浓度分布半衰期T1/2α为0.89±0.29小时,消除半衰期T1/2β为12.13±3.31小时,系统清除率CLs为1.43±0.17L/h,表观分布容积Vc为3.83±0.45L,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为7.25±0.97mg·h/L。在持续用药过程中,药代动力学参数基本保持一致。疗程中,24小时尿砷排泄量为每日给药量的1%~8%,末梢砷蓄积上升较明显,最高时可达用药前5~7倍。停药后尿砷排泄和末梢砷蓄积即开始逐步下降。结论:三氧化二砷是一种治疗APL相对安全而有效的药物,但在人体头发和指(趾)甲内存在一定的蓄积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27 / 30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2 条
[1]   三氧化二砷注射液治疗72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J].
张鹏 ;
王树叶 ;
胡龙虎 ;
施福东 ;
邱凤琴 ;
洪珞珈 ;
韩雪英 ;
杨惠芬 ;
宋颖昭 ;
刘艳平 ;
周晋 ;
金镇敬 .
中华血液学杂志, 1996, (02) :5-7
[2]  
必需微量元素的营养、生理及临床意义[M].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 孔祥瑞 编, 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