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大兴区耕地资源稳定性评价

被引:10
作者
范文洋 [1 ]
孔祥斌 [2 ]
门明新 [1 ]
许皞 [1 ]
李翠珍 [2 ]
机构
[1] 河北农业大学
[2] 中国农业大学
关键词
耕地资源; 稳定性评价; 大兴区;
D O I
10.13708/j.cnki.cn11-2640.2009.04.009
中图分类号
F323.211 [];
学科分类号
0903 ;
摘要
研究目的:本文以耕地转变为建设用地的可能性为基础,研究耕地的稳定性,为耕地保护提供新的依据。研究方法:本文以大兴区2006年现状耕地为研究对象,从地块尺度综合考虑耕地资源的自然因素、区位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研究区进行耕地稳定性评价,并对耕地的稳定性进行分级,在此基础上对耕地分区、分级保护。研究结果:(1)从地块尺度出发,从耕地转变为建设用地的可能性入手,把大兴区耕地的稳定性划分为4个级别。(2)大兴区耕地不稳定与较不稳定地块之和为1861个,占总数的36.33%;较稳定的斑块数为1703个,占总数的33.25%;稳定斑块数量为1558个,占总斑块的30.42%。(3)大兴区耕地稳定性空间分布特征为不稳定的耕地地块主要分布在大兴区北部发达地区;较不稳定的耕地地块,沿各主要道路呈明显的带状分布。(4)基于耕地资源稳定性评价,将大兴区耕地分级保护,宏观微观相结合,统筹考虑保护区和地块特点,有利于切实做好耕地保护。
引用
收藏
页码:48 / 53+80 +80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快速城市化地区自然/半自然景观空间生态风险评价研究——以北京为例 [J].
李景刚 ;
何春阳 ;
李晓兵 .
自然资源学报, 2008, (01) :33-47
[2]   基于斑块层次的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地质量影响的初步分析——以河北省张北县为例 [J].
郭旭东 ;
谢俊奇 ;
何挺 .
地理科学进展, 2006, (03) :116-127+140
[3]   武汉市耕地资源非农化过程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J].
蔡银莺 ;
张安录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4, (06) :117-121
[4]   闽台耕地非农化及关联因子的比较研究 [J].
韦素琼 ;
陈健飞 .
自然资源学报, 2004, (05) :568-576
[5]   中国农村转型与耕地保护机制 [J].
蔡运龙 .
地理科学, 2001, (01) :1-6
[6]   山麓地带耕地利用景观动态分析与质量评价 [J].
李宪文 ;
林培 ;
朱德举 .
中国土地科学, 2000, (03) :40-42+47
[7]  
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M]. 高等教育出版社 , 徐建华[著],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