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场地比赛方法在青少年足球训练中的实验研究

被引:8
作者
陈瑞宁 [1 ]
易星辛 [2 ]
杨三军 [3 ]
机构
[1] 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2] 北京体育大学
[3]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体育部
关键词
可靠性; 再生; 心率; 血乳酸; 训练负荷;
D O I
10.19582/j.cnki.11-3785/g8.2010.04.015
中图分类号
G843.2 [];
学科分类号
04 ; 0403 ;
摘要
本文的研究目的为了检验不同形式(2对2,4对4,6对6;连续进行,间歇进行)的小场地足球比赛所带来的生理变化、体力感知以及时间位移特征。标准误是用来计算平均心率当作最高心率的百分比(%HR MAX),国际自我感知体力测定等级(RPE),血乳酸和各种时间—位移特征,实验对象是16岁的青年足球运动员(平均年龄是16.2岁,年龄范围全都是在15.6~17.9)。心率的标准误变化小于5%在所有的小场地训练比赛中;主观体力感知等级变化也很小,TE标准误变化始终在1~2个单位之间;与此相反血乳酸的标准误却相差较大,变化范围从16%(2对2的间歇训练)到34%(4对4的间歇训练)。队员在所有的比赛中所移动距离(TD)其速度在0~6.9KM的变化标准误都在5%以下;其中2对2的间歇训练与连续性的各种小场地训练保持了较低的标准误,分别是2.2%与2.9%。小场地比赛人数上的增加(从2人一队到6人一队)并没有带来什么急性的生理变化,尽管连续性小场地训练比间歇性训练产生生理变化要小。队员移动距离在0~6.9KM/H在所有移动的距离与运动时间占比例中,经研究证明只有很小的变化;然而,快速移动区域(大于8KM/H)表现出更多的生理变化,不论小场训练比赛的人数与训练的形式(间歇或连续)。总之,本文的研究结果能表明小场足球比赛是一种可靠的有氧训练方式。
引用
收藏
页码:60 / 62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小场地比赛情景对足球技术教学影响的实验研究.[D].盖如彬.东北师范大学.2007, 04
[2]  
优秀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方法.[M].冯连世等主编;.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3]   “小场地”比赛在足球选修课中的教学实验与探讨 [J].
徐家林 ;
浦春燕 .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8, (04) :7-8
[4]   “小场地”比赛训练法在青少年女足训练中的应用 [J].
谢春花 .
体育师友, 2007, (06) :19-20
[5]   小场地比赛方法在高校足球教学中的实验研究 [J].
杨晓峰 ;
戴珂 ;
姚继伟 .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03) :138-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