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住区的形成与发展

被引:5
作者
邓先瑞
吴宜进
不详
机构
[1] 华中师范大学地理系
[2] 武汉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 湖北武汉
[3] 湖北武汉
关键词
长江流域住区; 形成与发展; 巢居与穴居; 乡村聚落; 城市住区;
D O I
10.16493/j.cnki.42-1627/c.2003.06.012
中图分类号
TU981-092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长江流域住区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1)上古时代的巢居与穴居阶段。此时的居住方式基本上是流动的,故有所谓"行国"之说。(2)起始于新石器时代而传承不息的乡村聚落阶段。遍布长江两岸大江南北的乡村聚落,具有"寄情山水,亲近自然"的特点。(3)起自奴隶社会而不断发展的城市住区阶段。城市是文明人类的自然生息地,长江流域城市起源早、发展快,近代以来城市数量已占全国城市总数的40%以上。
引用
收藏
页码:50 / 54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中国集贸市场的历史发展与地理分布 [J].
石忆邵 .
地理研究, 1999, (03) :318-326
[2]   徽州古民居(村落)与可持续发展的人居探索 [J].
陈伟 .
华中建筑, 1999, (03) :1-3
[3]  
长江地区城乡建设与可持续发展[M]. 武汉出版社 , 伍新木, 1999
[4]  
中国城市历史地理[M]. 山东教育出版社 , 马正林编著, 1998
[5]  
古村落:和谐的人聚空间[M]. 上海三联书店 , 刘沛林著, 1997
[6]  
长江文化史[M]. 江西教育出版社 , 李学勤, 1995
[7]  
三星堆文化[M]. 四川人民出版社 , 屈小强等主编, 1993
[8]  
城市总体规划[M]. 商务印书馆 , 宋家春等 编著, 1985
[9]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 人民出版社 , 恩格斯 著, 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