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和阐释的公共性

被引:18
作者
文浩
机构
[1]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内在对话性; 受话人; 应答结构; 阐释的公共性;
D O I
10.13399/j.cnki.zgwxyj.2019.01.005
中图分类号
I0 [文学理论];
学科分类号
0501 ; 050101 ;
摘要
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中作为阐释对象的话语或者文本具有三层内在对话性。话语的第二层内在对话和第三层内在对话属于作者与未来理解者的对话"预演",指向实际的话语阐释活动。话语的两层内在对话关系和受话人(统觉背景)、超受话人这样的角色都是话语不可或缺的"建构要素",形成话语的"应答结构"。这一结构召唤实际阐释中积极的应答性理解,推动阐释活动由个体性转向公共性。具体来说:受话人和超受话人的复数性预设将会召唤复数性的阐释;第二层内在对话中受话人统觉背景的公共性预设将会召唤公度性和共享性的阐释;第三层内在对话中的超受话人预设将会召唤公正性和真理性的阐释。在实际阐释对话中激活内在对话性的"应答结构"还会推动阐释公共性的"确当无疑"极和"丰富多元"极之间动态平衡。巴赫金对话理论对于当代阐释理论的启示在于:话语(文本)的内在对话催生阐释的外在对话,以确保阐释公共性不会转化为绝对独白和强制统一的话语模式。
引用
收藏
页码:28 / 34
页数:7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