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HYSPLIT4的一次四川盆地夏季暴雨水汽路径和源地分析

被引:41
作者
王佳津 [1 ,2 ]
王春学 [3 ]
陈朝平 [2 ]
任伟 [4 ]
机构
[1] 高原与盆地暴雨旱涝灾害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2] 四川省气象台
[3] 四川省气候中心
[4] 山东空管分局气象台
关键词
拉格朗日轨迹; 水汽路径; 水汽源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58.121.1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四川省156站气象资料、全球同化系统(G13AS)资料,引入拉格朗日混合单粒子轨道模型(HYSPLIT4),定量分析了2013年7月7—11日四川盆地西部暴雨的水汽输送情况。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的水汽主要来自950和850 hPa,并且两者的水汽路径和来源有着显著差别。后向追踪1天,950和850 hPa的水汽来源大值区都出现在四川盆地区;追踪3天,950 hPa的水汽来源大值区仍然在四川盆地附近,但是850 hPa上则追踪到孟加拉湾东部;追踪到9天时,950 hPa的水汽主要来源出现在阿拉伯海到我国南海地区,850 hPa上则追踪到索马里半岛东部。总体上950 hPa的水汽输送路径有五条,其中两条是北方路径,另外三条为南方路径。850 hPa的水汽输送路径有两条,一条是北方路径,另一条是南方路径。定量分析指出,950 hPa的水汽源地主要有四个,其中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地区的水汽输送贡献率最大(44.1%),中南半岛—南海地区的水汽贡献率次之(33.1%),巴尔喀什湖地区(15.7%)和贝加尔湖地区(7.1%)的水汽贡献率相对较弱。850 hPa上的水汽源地也有四个,其中从阿拉伯海地区,沿南亚夏季风爆发路径而来的暖湿空气最重要(89.4%),其次从西北部巴尔喀什湖—贝加尔湖地区而来的干冷空气相对较弱(6.3%),而来自孟加拉湾(3%)和局地(1.3%)的水汽则非常少。
引用
收藏
页码:1315 / 1327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27 条
[1]   2009年夏季四川盆地两次暴雨过程对比分析 [J].
陈鹏 ;
刘德 ;
李强 ;
盛杰 ;
何军 ;
廖芷仪 ;
吴政谦 .
暴雨灾害, 2014, 33 (02) :112-120
[2]   梅雨锋短时大暴雨的多尺度环境场分析 [J].
郑婧 ;
孙素琴 ;
吴静 ;
许爱华 .
气象, 2014, 40 (05) :570-579
[3]   四川盆地夏季降水区域差异及其与季风的联系初探 [J].
白莹莹 ;
张焱 ;
李强 ;
李永华 ;
雷婷 .
气象, 2014, 40 (04) :440-449
[4]   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过程的水汽输送特征 [J].
王婧羽 ;
崔春光 ;
王晓芳 ;
崔文君 .
气象, 2014, 40 (02) :133-145
[5]   2013年7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 [J].
林玉成 ;
徐珺 ;
张芳华 .
气象, 2013, 39 (10) :1379-1384
[6]   “5.10”岷县暴雨灾害天气过程的数值模拟和诊断分析 [J].
杨小银 ;
宋广宁 ;
付培健 .
高原气象 , 2013, (03) :798-805
[7]   台风对四川暴雨影响的环境场对比分析 [J].
康岚 ;
牛俊丽 ;
徐琳娜 ;
肖红茹 ;
陈莹 .
气象, 2013, 39 (04) :427-435
[8]   四川盆地西部一次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分析 [J].
杨康权 ;
张琳 ;
肖递祥 ;
宋雯雯 .
高原气象, 2013, 32 (02) :2357-2367
[9]   基于拉格朗日方法的江淮梅雨水汽输送特征分析 [J].
江志红 ;
任伟 ;
刘征宇 ;
杨浩 .
气象学报, 2013, 71 (02) :295-304
[10]   低层偏南气流对一次暴雨过程的动力作用分析和数值模拟 [J].
肖递祥 ;
肖丹 ;
周长春 ;
周春花 ;
谌贵珣 .
气象, 2013, 39 (03) :281-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