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24例临床分析

被引:13
作者
林泽军
徐宏贵
曾新松
方建培
机构
[1] 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儿科
[2] 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儿科 广州
[3] 进修生工作单位: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人民医院儿科
[4] 广州
[5] 进修生工作单位:广东省四会市人民医院儿科
关键词
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 儿童; 更昔洛韦; 利巴韦林;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512.7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腺热)];
学科分类号
100401 ;
摘要
目的探讨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IM)的临床特征、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 12 4例确诊为IM患儿的临床资料和治疗效果。结果IM发病 3岁以下占 5 1.6 % ;发热、咽峡炎、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典型临床表现发生率均在 90 %以上 ,而鼻塞、眼睑水肿、皮疹、尿少等不常见临床表现发生率也较高 (约占 10 %~ 32 % ) ;外周血异形淋巴细胞 >10 % 92例 (72 .6 % ) ,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 2 2 .9% (2 5 / 10 9) ,VCA IgM阳性 76 .7% (2 3/ 30 ) ,EBV DNA阳性 16例(16 / 4 3) ,合并支原体感染 32 .4 % (12 / 37)。干扰素或更昔洛韦治疗组均较利巴韦林和莪术油组的临床症状、体征恢复快 (P <0 .0 5 )。结论IM发病年龄呈提前趋势 ,且合并支原体感染者增多 ,其临床表现既相对集中 ,又呈多样性。VCA IgM和EBV DNA检测可提高对不典型IM的早期诊断。干扰素、更昔洛韦明显提高IM近期疗效。
引用
收藏
页码:91 / 93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3 条
[1]   EBV-DNA检测在儿童不典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中的应用价值 [J].
欧阳颖 ;
张熔 ;
李戈 .
临床儿科杂志, 2002, (03) :174-175
[2]   更昔洛韦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疗效分析 [J].
张国元 ;
黄榕 ;
杨于嘉 .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01, (06) :691-692
[3]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伴心肌损害59例报告 [J].
许红梅 ;
王绍映 .
临床儿科杂志, 2000, (03) :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