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侵权法定赔偿中的主体特征和产业属性研究——基于2002-2010年专利侵权案件的实证分析

被引:20
作者
李黎明
机构
[1] 南京理工大学知识产权学院
关键词
专利侵权; 法定赔偿; 产业区分; 诉前调解; 差额利润法;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3.42 [专利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5 ;
摘要
我国专利侵权法定赔偿存在明显的产业区分特征和多种赔偿计算方法并用倾向。从参考因素看,除权利类型和专利许可费用外,对于快速消费品案件,法院侧重于侵权人生产规模和侵权产品价格;对于耐用消费品案件,法院还会额外关注侵权人的销售范围和侵权行为;对于高新技术产品案件,法院则会参考原告的赔偿请求,并重点关注侵权人有无恶意行为或侵犯国外专利权人的情形。新《专利法》实施后,高新技术产品法定赔偿额有显著提升。在原告损失或侵权获利部分确定之前提下,法院应结合产品的行业特点对不确定因素进行法定赔偿,赔偿总额允许超过100万元限额,对于专利经济贡献难以量化的高新技术产品专利纠纷,应考虑引入技术分摊原则和差额利润法,减少法定赔偿原则的适用。
引用
收藏
页码:170 / 183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知识产权法定赔偿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J].
陈健 .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 29 (01) :28-31
[2]   论我国知识产权法定赔偿制度的司法适用 [J].
钱玉文 .
社会科学家, 2008, (02) :78-81+85
[3]  
我国专利侵权诉讼有效性的实证研究.[D].贺宁馨.华中科技大学.2012, 07
[4]  
我国知识产权法定赔偿制度研究.[D].朱启莉.吉林大学.2010, 08
[5]  
Explaining the “unpredictable”: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U.S. patent infringement awards.[J].Michael J. Mazzeo;Jonathan Hillel;Samantha Zyontz.International Review of Law & Economics.2013,
[6]  
专利侵权损害法定赔偿的计算因素研究.[D].王晓丹.湖南大学.2007, 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