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杯蕈原生质体菌株筛选的研究

被引:13
作者
彭智华
曾广文
寿诚学
机构
[1] 浙江大学园艺系!杭州
关键词
大杯蕈; 原生质体培养; 再生克隆菌株; 野生菌; 食用菌;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43 [植物细胞遗传学];
学科分类号
071007 ; 090102 ;
摘要
对野生大杯蕈 (Clitocybemaxima)原生质体的分离再生及再生菌株的构建进行研究 ,以纤维素酶、溶壁酶、崩溃酶、β -葡萄糖苷酸酶的去壁效果最好 ,而新生酶 ,几丁质酶 ,蜗牛酶的去壁效果较差。 2种以上的酶液混合使用能提高去壁效果。酶解液在 0 .1%~2 .0 %浓度范围内原生质体释放量随酶解液的浓度升高几乎呈直线上升。酶解 3~ 5h释放的原生质体最多。酶解液pH值在 5.0~ 6.0范围内原生质体的产量较高。渗透压稳定剂以MgSO40 .6mol/L及甘露醇 0 .6mol/L处理原生质体释放量最高。培养 2~ 5d的菌丝酶解后原生质体释放量较多。培养基对原生质体释放量的影响不明显。大杯蕈的原生质体再生成活率仅 5%左右 ,所得 9个原生质体再生克隆菌株中多数菌株生长慢于对照 ,且菌丝体颜色较淡白 ,只有P0 4菌株无论母种、原种或栽培种的菌丝体生长速度均快于对照 ,且子实体的单菇重、菌盖重、菌盖直径、菌盖厚及盖柄比等均优于对照。
引用
收藏
页码:193 / 197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原生质体诱变技术选育香菇菌株研究 [J].
刘国振 ;
贾建航 ;
李莉云 ;
刘丽娟 ;
刘振岳 ;
泰丽芳 ;
黄清尤 .
食用菌学报, 1997, (04) :11-16
[2]   原生质体技术在食用菌育种中的应用研究 [J].
戴秉丽 .
中国食用菌, 1995, (05) :15-16
[3]   从香菇原生质体克隆到子实体的研究 [J].
郑跃玲 .
中国食用菌, 1995, (05) :19-19
[4]   食用菌原生质体研究的发展史 [J].
赵永昌,张树庭 .
中国食用菌, 1995, (04) :3-7
[5]   大杯蕈的营养价值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J].
彭智华 ;
龚敏方 .
浙江农业学报, 1994, (03) :29-34
[6]   黑木耳原生质体再生株选育高产菌株研究 [J].
郭砚翠 ;
刘凤春 ;
王雅茹 ;
李国华 ;
王玉文 .
食用菌学报, 1994, (02) :7-10
[7]   香菇与平菇的融合子后代性状分离研究 [J].
刘振岳 ;
泰立芳 .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1992, (04) :26-28
[8]   凤尾菇原生质体再生株出菇能力试验 [J].
肖在勤 .
食用菌, 1989, (05) :17-17
[9]   香菇菌丝原生质体的分离与培养 [J].
潘迎捷 ;
陈明杰 ;
汪昭月 ;
龚胜萍 .
上海农业学报, 1989, (01) :2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