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传统道德理念的等级性

被引:11
作者
刘忠世
机构
[1] 青岛大学《东方论坛》编辑部山东青岛
关键词
传统; 道德理念; 等级性; 身份伦理; 礼义;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B82-092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等级性是中国传统道德理念的基本内涵之一,在这一等级性的道德形态中,伦理规范的基本功能和根本目的,是明尊卑、别贵贱,道德资源归优势地位者垄断,道德标准是双重的甚至是不确定的。等级性伦理由“五伦”特别是“三纲”集中体现出来,而且是在最温和、最理想的设计中体现出来。由等级理念和相应的社会、文化所制约,传统伦理道德中某些非等级性因素,也跳不出等级框架,反而处处带上等级性色彩。改造旧理念,是传统伦理道使走向现代形态的关键。
引用
收藏
页码:50 / 62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先秦儒家仁爱学说略论 [J].
杨春梅 .
齐鲁学刊, 2000, (05) :42-46
[2]  
四书五经.[M]..中国言实出版社.2002,
[3]  
儒家伦理哲学.[M].陈谷嘉著;.人民出版社.1996,
[4]  
庄子集解.[M].刘武撰;沈啸寰点校;.中华书局.1987,
[5]  
荀子集解.[M].王先谦著;.中华书局.1981,
[6]  
春秋左传注.[M].杨伯峻 注.中华书局.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