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道德”的方法养成道德

被引:13
作者
陆有铨
机构
[1] 华东师范大学
关键词
学校; 道德教育; 有效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410 [德育理论];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人类不同的实践活动各有其不同的本质或特性,这是由活动的对象决定的。学校道德教育也不例外。学校道德教育是否有效,取决于这种活动是否符合"道德"的特性。道德没有高、低层次的区分。没有"道德底线"。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应该定位于"道德",而不是无休止的"更道德"。道德生活是普通人的平凡生活,道德教育要符合个人生存、生活实践的需要。道德的发生、发展离不开生活。正确理解的利益是整个道德的基础。真正的道德是自觉的、自律的,也是自足的。
引用
收藏
页码:1 / 4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自私的德性.[M].(美) 兰德; 著.华夏出版社.2007,
[2]  
尼各马可伦理学.[M].(古希腊)亚里士多德(Aristotle)著;廖申白译注;.商务印书馆.2003,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德)马克思;(德)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01,
[4]  
人是谁.[M].(美)A.J.赫舍尔(A.J.Heschel)著;隗仁莲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