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昆仑大灶火沟—万宝沟晚二叠世陆缘弧火山岩的发现及意义

被引:11
作者
史连昌 [1 ,2 ]
常革红 [1 ]
祁生胜 [2 ,3 ]
陈广庭 [3 ]
赵明福 [1 ]
徐博 [1 ]
机构
[1] 青海省地质调查局
[2] 青海省青藏高原北部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
[3] 青海省地质调查院
关键词
东昆仑岩浆弧; 晚二叠世; 大灶火沟组; 挤压环境; LA-ICP-MS锆石U-Pb年龄; 次流纹英安岩;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8.14 [喷出岩(火山岩)];
学科分类号
070901 ;
摘要
东昆仑地区物质组成复杂、构造演化历史悠久,现保存的建造物质记录了从古元古代以来该区发生的地质事件,在多次洋陆转化中中泥盆世—中三叠世造山阶段尤为重要,同时也是该区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的主要时期之一,长期以来缺失二叠纪火山岩记录。最近开展的1∶25万大灶火幅区调工作新发现一套中酸性高钾钙碱性系列火山岩组合,用LA-ICP-MS技术测得次流纹英安岩锆石U-Pb年龄为254.7±0.6Ma。根据剖面研究和区域对比,将这套陆缘弧环境下喷发的火山岩命名为晚二叠世大灶火沟组,主要分布在大灶火沟—万保沟一带,地层严格受昆南断裂控制,出露面积大于74km2。这一发现不仅为东昆仑岩浆弧长期争论的是否存在二叠纪火山岩提供了明确的证据,而且填补了东昆仑地区晚二叠世火山岩地层的空白。东昆仑地区从二叠纪开始昆南洋向北俯冲,形成了规模巨大的碰撞型花岗岩,大灶火沟组火山岩的形成标志着晚二叠世东昆仑处于区域性挤压阶段。
引用
收藏
页码:1115 / 1122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青藏高原造山带的某些特征 [J].
陈炳蔚,王彦斌 .
地球学报, 1994, (Z2) :45-53
[2]  
Correction of common lead in U–Pb analyses that do not report 204 Pb.[J].Tom Andersen.Chemical Geology.2002, 1
[3]  
昆仑山及邻区地质.[M].李荣社等; 著.地质出版社.2008,
[4]  
青海省岩石地层.[M].青海省地质矿产局编著;孙崇仁主编;.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7,
[5]  
中国大地构造及其演化.[M].黄汲清指导;任纪舜等执笔;.科学出版社.1980,